发布日期:2025-11-24 08:07 点击次数:177
那张规划图上的红线,早就传遍了豫东平原的五个县。有人说,这条许亳城际铁路,盼了得有小十年了吧。打从图纸上画出个影儿,鹿邑、柘城、太康、扶沟、鄢陵这几个地方的人,心里头就没踏实过。大家琢磨的,不是什么宏大的区域经济协同,而是些再实在不过的事儿,比如,那一张车票,到底要卖多少钱?三十还是五十?要是比跑长途的大巴还贵,那这铁路修得,跟咱庄稼人有啥关系?
这五个县,像一串散落在平原上的珠子,人口都不少,地里也都能长出好东西,可就是觉得出门不方便。长期以来,除了颠簸的公路,就是慢悠悠的绿皮车,把这一大片地方和外面的世界隔得有点远。年轻人想出去闯,老年人想去大城市看病,都得先在县城里来回折腾。所以,这根红线,在很多人眼里,不只是一条铁路,更像是一根能把他们从这种慢生活里拽出去的绳子。
大家最怕的,就是这绳子最后系了个死结,看得见,够不着。谁都知道,火车站这东西,最讲究接地气。建在鸟不拉屎的荒郊野岭,名字叫得再响亮,对老百姓来说就是个摆设。就像有的人说的,鹿邑西边和柘城北边那块儿,人烟多密集啊,你把站设在几十里外,图啥呢?难道让大家伙先花一个小时坐公交,再去赶那半小时的火车?这笔账,人人心里都算得清楚。
太康南边跟西华挨着,两边跑着打工、看亲戚的人多了去了,站点要是能往那边靠一靠,那就是办了件大实事。扶沟的菜农,最关心的是车站离农产品市场近不近,这关系到他家地里水灵灵的蔬菜能不能用最快的速度送到城里人的餐桌上,卖个好价钱。还有鄢陵,那可是个花花世界,一年四季游客不断。车站要是能直接跟花卉园区打通,游客一下车就扎进花海里,那生意还能差得了吗?这些念叨,朴素得很,就是想让这铁路,真正能用得上,而不是远远地看个热闹。
当然,就算车站建在了家门口,票价和班次也是绕不过去的坎。对于那些天天要往返的上班族和学生娃来说,价格高一分,心就沉一分。他们盼着这票价,能比长途汽车便宜点,坐着又舒服,那才叫实惠。三五十块钱,从柘城到亳州溜达一圈,这听起来就靠谱多了。
而对于那些出去办事、旅游的人,更关心的是车次密不密集。谁也不想为了赶一趟车,天不亮就起床,或者在车站干等大半天。特别是早晚高峰,早上七点到九点,晚上五点到七点,要是能多安排几趟车,实现早出晚归,那这城际铁路才算是真正融入了大家的生活。最好还能有直达许昌东站、亳州南站的车,这样换乘高铁去郑州、去合肥南京,就顺畅多了。要是再能搞点月票、季票之类的,那更是贴心到家了。
交通这根大动脉要是通了,经济自然就能活起来,这个道理,谁都懂。大家心里更深的期盼,是这条铁路能变成一条致富线。鹿邑的尾毛,柘城的金刚石微粉,太康的肉食加工,扶沟的蔬菜,鄢陵的花卉苗木,这些都是叫得响的本地产业。可过去,好东西运不出去,外面的投资商嫌交通不便不愿意进来,守着金饭碗也只能刨出点稀饭喝。
扶沟的蔬菜新鲜水嫩,就因为路上耽搁太久,到了市场上品相就差了一截;鄢陵的花再香,也怕巷子深,运输成本高了,外地的客商自然就少了。大家盼着,火车一响,能把这些发展的瓶颈全都撞开,让本地的特产坐上快车走向全国,也让更多的企业顺着铁轨找上门来。
更长远的想,铁路还能把游客拉过来。鹿邑有老子故里,鄢陵有生态观光,太康还有些红色景点,这些地方不是不好,就是有点藏在深闺人未识。要是交通便利了,游客多了,村里人开个农家乐,办个民宿,卖点土特产,不比背井离乡出去打工强?让那些在外漂泊的年轻人,也能有个回乡发展的盼头,既能挣到钱,又能守着家,这或许才是这条铁路,最终极的意义。
那条在地图上延伸的红线,就这样承载着沿线几百万人的希望。站点近一点,出门方便点;票价低一点,负担轻一点;产业活一点,腰包鼓一点。这些听起来琐碎又平常的念叨,其实藏着的是对更好生活最真切的向往。毕竟,一条铁路最终的目的地,不只是另一座城市,更是沿线百姓心里那个叫幸福的站台。至于那张车票到底会是多少钱,大家也只能继续等着,盼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