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昂体育介绍 你的位置:意昂体育 > 意昂体育介绍 >

1973 年范佛里特访华:拒看长城要见韩先楚,红安老农一句话点透战术密码

发布日期:2025-11-23 21:54    点击次数:94

声明:本文基于历史资料与口述采访改编创作,涉及宗教历史与人文议题,仅供参考,请理性对待,切勿盲从或过度解读。

“先生,这些安排不是我需要的!”

1973 年 9 月 15 日北京钓鱼台国宾馆内,81 岁的美国退役四星上将范佛里特,抬手打断中方接待人员的行程介绍,语气坚定得不容置疑。

遭中方以“军务繁忙” 婉拒后,范佛里特又抛出更离奇要求……

01

1973 年 9 月 15 日北京。

钓鱼台国宾馆7 号楼会客厅内,阳光透过玻璃窗在地面形成方形光斑。

室内摆放四把藤木扶手椅,中央茶几上放着搪瓷茶杯与茶叶罐,空气中有茶叶与木质家具的混合气味。

墙上挂着的机械挂钟,每分钟会发出“咔嗒” 声,此时指针指向上午九点十五分。

詹姆斯・阿尔沃德・范佛里特上将八十一岁,退役美国四星上将,坐在北侧椅子上。

他穿着深褐色中山装(中方赠送),袖口挽至小臂,双手放在膝盖上,目光依次扫过墙角的竹制书架与墙上的《延安宝塔山》版画。

1951 年 8 月范佛里特接任美国第八集团军司令,主导朝鲜半岛中部战线作战。

他推行的“火力压制战术” 要求单场战役弹药投放量达到美军标准的 5.5 倍,该战术被军事文献称为 “范佛里特弹药量”。

1952 年 6 月的夏季防御战役中,美军投入炮弹 260 万发、航弹 6500 余枚,试图突破志愿军中线防线,未达成目标。

此战中志愿军第39 军依托野战工事,以伤亡 4800 余人的代价坚守阵地,歼灭美军及南朝鲜军 1.1 万余人。

范佛里特的三子,陆军少尉托马斯・范佛里特,1953 年 2 月在板门店附近执行巡逻任务时,被志愿军侦察部队俘虏,1953 年 7 月停战协议签署后释放,回国后因伤退役,1970 年因并发症去世。

此后每年2 月,范佛里特都会前往退伍军人医院探望与儿子同期被俘的士兵。

1973 年美国 “中美民间友好协会” 发起 “军事历史交流项目”,范佛里特以项目顾问身份访华,成为尼克松访华后第二位访问中国的美国朝鲜战争退役将领(首位为约翰・赫尔将军)。

负责接待的是外交部美大司参谋兼总参谋部外事局干事陈明,四十九岁曾参与1955 年万隆会议翻译辅助工作,熟悉美军后勤体系。

“将军,我方已安排 9 月 18 日参观居庸关长城,19 日考察北京第二机床厂。该厂 1973 年三季度生产铣床 18 台、钻床 12 台,其中‘X6132 型’铣床加工误差控制在 0.02 毫米内,可用于机床配件生产。” 陈明说道。

范佛里特抬手打断:“先生,这些安排不是我需要的。”

他身体前倾:“我要见一位中国军方将领。”

陈明问道:“您希望会见哪位将领?”

范佛里特从随身背包取出一个黑色文件夹,文件夹边缘有金属包边。

他打开文件夹取出一份文件放在茶几上:“韩先楚。我要见韩先楚将军。”

陈明拿起文件,封面标注《中国人民志愿军第40 军朝鲜战场防御战术评估》,签发单位为美国陆军军事学院,落款日期 1961 年 4 月,文件内页有多处红色铅笔勾画痕迹。

韩先楚时任福州军区司令员,1973 年 5 月从兰州军区调任,此时正负责东南沿海岛屿守备部队整编,该区域为当时全军战备重点区域。

范佛里特补充:“美国陆军战争学院 1965 年出版的《有限战争防御战术》一书,将韩先楚指挥的马良山战役列为‘劣势装备防御作战典型案例’。我研究这份文件十二年,需要当面确认战术部署的核心逻辑。”

陈明手指在文件封面轻敲,未立即回应。

他清楚现役大军区司令员与前敌方将领会面,需经中央军委审批,且可能涉及沿海防务机密,必须按流程上报。

02

范佛里特的请求经外交部与总参谋部整理后,以专题报告形式于9 月 16 日凌晨送达中南海。

周恩来总理在西花厅主持会议,参会人员包括外交部部长姬鹏飞、总参谋长叶剑英、国防部副部长粟裕等。

会议记录显示,周恩来总理指出:“范佛里特此次访华正值中美贸易接触初期,美方可能借军事交流试探我方对西方装备的态度,需防范其通过与韩先楚会面,获取我军战术指挥特点的信息。”

档案记载韩先楚1913 年 2 月生于湖北红安县二程区田李家村,1928 年加入农民赤卫队,1930 年加入中国工农红军,历任战士、班长、排长、连长、营长,长征期间参与湘江战役、娄山关战役。

抗日战争时期任八路军115 师 343 旅 686 团副团长,参与午城井沟战斗。

解放战争时期任第四野战军第13 兵团副司令员,1949 年 10 月指挥衡宝战役,率部歼灭国民党军第 7 军主力。

朝鲜战争期间任志愿军第40 军军长,指挥部队参与第二次战役中的价川阻击战,击溃美军第 25 师一部。

中央经过七小时会商,于9 月 16 日 15 时形成答复:韩先楚将军需主持福州军区守备部队武器换装工作,无法赴京会面。

陈明于当日16 时 40 分向范佛里特转达结果。

范佛里特沉默约四分钟,手指在背包表面轻划:“既然见不到韩将军,我请求去他的家乡看看。”

陈明确认:“您指的是湖北省红安县?”

范佛里特点头:“我从美国国会图书馆资料查到,红安县 1927 年至 1949 年间,共走出 143 位团级以上军官,其中军级以上军官 32 人,这一比例在全球军事史上罕见。我需要了解当地地理环境与历史背景,分析将领群体产生的原因。”

陈明回应:“我方将协调湖北省外事办与红安县政府,落实行程。”

1973 年 9 月 19 日中央外事工作领导小组下发批复,同意范佛里特前往红安县访问,明确行程避开军事设施,由外交部联络官与红安县革委会工作人员陪同,禁止接触当地驻军。

03

1973 年 9 月 20 日范佛里特乘坐北京至汉口的 17 次特快列车南下,同行者包括外交部联络官赵刚、翻译刘敏及两名安保人员。

列车软卧包厢内,范佛里特多数时间阅读文件,其中包括《韩先楚防御战术分析》,该书为美国陆军军事学院1969 年内部出版物,封面印有 “内部参考” 字样,扉页有范佛里特用英文写的 “关键案例” 标注。

9 月 21 日上午列车行驶至湖北孝感段时,范佛里特向赵刚提问:“韩先楚指挥衡宝战役时,如何解决部队机动中的补给问题?”

赵刚回答:“1949 年 10 月 5 日,韩先楚率第 40 军 3.2 万人,从湖南衡阳向宝庆推进。为解决补给,部队组建‘随军补给队’,配备马车 120 辆、挑夫 800 人,携带大米 50 万斤、压缩饼干 30 万盒。同时与沿途村镇建立‘临时补给点’,由地方政府协助筹集粮食,确保每日人均补给 1.2 斤粮食。”

范佛里特追问:“面对国民党军的机动防御,如何突破其防线?”

赵刚回应:“部队选拔 500 名熟悉地形的战士组成‘侦察分队’,提前渗透至敌方防线后侧,破坏交通线与通讯设施。主力部队采用‘梯次进攻’战术,分三波次冲击敌方阵地,同时组织‘迂回部队’绕至敌方侧翼,形成合围。此战共突破五道防线,我方伤亡 960 余人,歼灭国民党军 2.8 万人。”

范佛里特合上文件,放入背包,视线转向窗外的稻田。

9 月 21 日 18 时 40 分,列车抵达汉口站。9 月 22 日清晨,一行人换乘两辆嘎斯 69 吉普车前往红安县,全程 130 公里,其中武汉至红安县城段为碎石路,县城至二程区为土路,因前夜降雨,部分路段积水 18 厘米,全程行驶 5 小时 40 分钟。

汽车于当日12 时 20 分在红安县二程区公社门前停下,前方通往田李家村的道路宽 1.8 米,吉普车无法通行。

范佛里特走下车,双脚踩在泥土中。

据红安县档案馆1973 年数据,该县总面积 1780 平方公里,山地占比 70%,耕地面积 45 万亩,总人口 41.9 万人,农业人口 38.5 万人,当年粮食总产量 13.9 万吨,农民人均年纯收入 78 元。

现场可见农民穿着打补丁的棉布衣物,使用犁、耙等农具耕作,田间种植水稻、玉米,部分地块种植豆类。

远处丘陵海拔250 至 400 米,植被以松树、杉树为主,间杂野生山楂树。

赵刚指向西南方向的村落:“将军,那里是田李家村,韩先楚将军的出生地。”

范佛里特步行前往村落,皮鞋沾满泥土。

村内房屋多为土坯墙,屋顶覆盖茅草或陶瓦,部分房屋墙体有雨水冲刷的痕迹。

村内有一口方形水井,井口用青石板铺砌,边长1.2 米村民使用木桶取水,井旁石碑显示该井开凿于清乾隆年间,为全村 580 余人的饮用水源。

村北头有一间土坯教室,建筑面积60 平方米,内有 45 名学生,分两个年级,配备 1 名民办教师,教授语文、数学课程。

13 时 40 分范佛里特到达韩先楚故居。

该建筑为两开间土坯房,建筑面积55 平方米,东侧房间为韩先楚童年居住处,西侧房间用于存放农具,屋檐下挂着两串玉米与一串大蒜。

范佛里特站在故居门前,伸手触摸土墙,指尖感受到泥土的硬度。

此时一位提着竹篮的老人从屋内走出,名为韩德山七十一岁,是韩先楚的远房叔父,受村公社委托看管故居。

刘敏向韩德山介绍:“这位是美国客人范佛里特先生,来参观韩先楚将军的旧居。”

韩德山放下竹篮打量范佛里特,咧嘴笑了笑,用红安方言说道:“俺们这里的人,祖祖辈辈都靠那山吃饭。山里头,硬得很。人啊,也跟那山一样,骨头硬。”

范佛里特通过翻译听懂了这句话。

他猛地一震,仿佛一道闪电击中了他的大脑。

他再次回头望向那连绵不绝的群山,望向这片贫瘠却充满生机的土地,望向那些在田埂上劳作的沉默的农民。

他似乎开始明白了什么……

范佛里特站在韩先楚故居前,手指仍贴在土墙上,泥土的颗粒感透过指尖传来。

他转头看向韩德山眉头微蹙,用英语向翻译刘敏提问:“老人家说的‘骨头硬’,具体指什么?是指这里的人性格坚韧吗?”

刘敏将问题转达给韩德山后老人蹲下身,从地上抓起一把泥土,捏了捏说:“这土硬,种庄稼得费力气;山也硬,修路得凿石头。俺们祖辈都在这硬地方过日子,遇到难事不低头,这就是骨头硬。”

韩德山边说边指了指村外的山坡,“当年红军来的时候,俺们村好多年轻人跟着走,打反动派、打鬼子,没一个怕的,都是硬骨头。”

范佛里特点点头让刘敏追问:“韩先楚将军小时候,也是这样的生活吗?”

“那可不,” 韩德山放下泥土,拍了拍手,“先楚小时候家里穷,跟着爹娘种几亩薄田,十来岁就帮着放牛、砍柴。有一次,地主家的狗追着他咬,他拿起柴刀就跟狗对峙,最后把狗赶跑了。那时候俺就觉得,这娃子骨头硬,将来准有出息。”

范佛里特从背包里取出笔记本,用钢笔快速记录着又问:“村里像韩先楚将军这样参军的人多吗?”

韩德山站起身,指向村里的方向:“多着呢!1927 年黄麻起义的时候,俺们村就有二十多个年轻人跟着闹革命。后来红军长征、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村里出去的人少说也有五十个,好多都没回来。先楚能活着当将军,是他命大,也是他能打,不怕死。”

此时村革委会工作人员带着一位中年妇女走了过来,介绍说:“范佛里特先生,这是韩先楚将军的远房侄女韩桂兰,她小时候常去将军家串门,知道不少将军的事。”

韩桂兰穿着蓝色土布上衣,手里拿着一个补丁摞补丁的布包,她打开布包取出一张泛黄的黑白照片:“这是俺小时候跟先楚叔的合影,那时候他回家探亲,还教俺们村里的孩子认字、练拳脚。他总说,不管是读书还是打仗,都得有股子硬气,不能让人欺负。”

范佛里特接过照片,仔细看着。

照片上年轻的韩先楚穿着军装,面带笑容,身边围着几个孩子,背景是韩先楚故居的土坯房。

他问韩桂兰:“韩先楚将军教你们练拳脚,是为了让你们防身吗?”

“不光是防身,” 韩桂兰说,“他还跟俺们讲红军的故事,说只有国家强大了,老百姓才能不受欺负。他还教俺们唱红军歌,说唱歌能提士气,不管遇到多大的困难,只要有士气,就能克服。”

范佛里特让刘敏把照片内容记录下来又问:“韩先楚将军离开家乡后,还常回来吗?”

韩桂兰摇摇头:“他忙啊,建国后就回来过两次。第一次是 1952 年,他刚从朝鲜战场回来,身上还有伤,就来看望村里的老人。第二次是 1960 年,那时候村里闹饥荒,他带来了粮食和药品,还跟村干部一起商量怎么搞生产,让老百姓能吃饱饭。”

听完韩桂兰的话,范佛里特沉默了片刻,对赵刚说:“我想看看村里的红军旧址,还有那些参军村民的家属住处。”

赵刚与村革委会工作人员沟通后,带着范佛里特前往村东头的红军旧址。

旧址是一间破旧的土坯房,墙上还残留着当年红军写的标语“打土豪、分田地”。

工作人员介绍说:“这里是当年红军的联络点,韩先楚将军年轻时就曾在这里帮红军传递情报。”

范佛里特走进屋内,仔细观察着墙上的标语,用手触摸着斑驳的墙面。

他问工作人员:“当年红军在这里活动的时候,老百姓都是怎么支持的?”

工作人员回答:“老百姓把家里的粮食、衣物都拿出来给红军,还帮红军站岗放哨、传递消息。有一次国民党军来搜捕红军,老百姓把红军藏在自家的地窖里,自己冒着危险跟国民党军周旋,最后把红军安全送走了。”

随后范佛里特又走访了几户参军村民的家属。

在村民韩德胜家,韩德胜的妻子拿出丈夫的军功章,哽咽着说:“俺家德胜 1930 年参军,1948 年在淮海战役中牺牲了。他生前总说跟着红军干革命,值!就算死了,也不后悔。”

范佛里特看着军功章,上面的字迹已经有些模糊,但“人民功臣” 四个字依然清晰。他对韩德胜的妻子说:“你的丈夫是英雄,我向他致敬。”

下午四点范佛里特结束了在田李家村的走访,准备返回红安县城。

离开前他再次来到韩先楚故居前,看着那间土坯房,对赵刚说:“我现在终于明白,为什么韩先楚将军能在朝鲜战场打赢仗。他从小在这样的环境里长大,骨子里就带着坚韧和勇敢,这种精神影响着他的每一次指挥。”

赵刚点点头:“红安是革命老区,这里的老百姓都有着坚定的信念和顽强的意志。正是这种精神,培养出了一批又一批优秀的将领,也支撑着志愿军在朝鲜战场取得胜利。”

范佛里特回到红安县城后,当晚在招待所整理白天的笔记。

他在笔记本上写道:“红安这片土地,没有先进的武器装备,没有优越的生活条件,但这里的人有着最宝贵的精神财富,坚韧、勇敢、爱国。韩先楚将军的战术指挥,不仅是军事策略的胜利,更是这种精神的体现。美军在朝鲜战场的失败,不仅仅是战术上的失误,更是低估了志愿军的精神力量。”

9 月 23 日上午范佛里特前往红安县革命纪念馆参观。

纪念馆内陈列着大量革命文物,包括红军使用过的武器、军装、文件等。

在韩先楚将军的展区,展示着他在不同时期的照片、军功章以及指挥过的战役地图。

讲解员介绍说:“韩先楚将军一生指挥过无数次战役,每一次战役都体现出他果断、勇敢的指挥风格。在朝鲜战争中,他率领第 40 军首战温井,击溃美军第 24 师一部,为志愿军取得了第一次战役的胜利奠定了基础。在第二次战役中,他指挥部队在价川阻击战中,顶住了美军的猛烈进攻,为志愿军主力部队的迂回包抄争取了时间。”

范佛里特站在价川阻击战的地图前,仔细看着地图上的兵力部署和进攻路线,向讲解员提问:“韩先楚将军在价川阻击战中,面对美军的优势火力,是如何安排防御工事的?”

讲解员回答:“韩先楚将军根据地形特点,命令部队构筑了多层次的防御工事,包括战壕、掩体、坑道等。他还要求部队充分利用地形优势,采取游击战术,不断袭扰美军,消耗美军的兵力和弹药。同时,他注重部队的士气培养,经常到前线看望士兵,鼓励他们坚守阵地。”

范佛里特点头表示赞同,又问:“在物资匮乏的情况下,志愿军是如何保障补给的?”

讲解员说:“志愿军的补给主要依靠后方运输和当地老百姓的支援。在价川阻击战中,当地的朝鲜老百姓主动帮助志愿军运送粮食和弹药,有的老百姓甚至冒着生命危险,穿越美军的封锁线,把补给送到前线士兵手中。正是这种军民同心的精神,让志愿军在艰苦的条件下依然能够坚守阵地。”

参观结束后,范佛里特在纪念馆的留言簿上写下:“红安的革命历史,是一部英雄的历史。这里的人民用鲜血和生命诠释了爱国、坚韧、勇敢的精神。韩先楚将军是这种精神的杰出代表,他的军事智慧和指挥艺术,值得每一位军人学习。通过这次红安之行,我对朝鲜战争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也对中国人民有了新的敬意。”

9 月 24 日范佛里特结束了在红安县的访问,乘坐列车返回北京。

在列车上他再次翻阅《韩先楚防御战术分析》,书中的内容与他在红安的所见所感相互印证。

他意识到志愿军的胜利不仅仅是军事战术的胜利,更是精神力量的胜利。

这种精神力量来源于中国人民对国家的热爱,对和平的渴望,以及在艰苦环境中磨砺出的坚韧意志。

回到北京后,范佛里特在中美军事历史交流项目的总结会上,分享了他的红安之行。

他说:“我原本以为,通过研究军事文件就能理解韩先楚将军的战术指挥,但直到我去了红安,见到了那里的人民,听到了他们的故事,我才真正明白,志愿军的胜利背后,是无数中国人民的支持和奉献,是一种强大的精神力量在支撑。这种精神力量,是任何先进武器都无法战胜的。”

此后,范佛里特将他的红安之行经历和对朝鲜战争的思考,整理成了一份报告,提交给美国陆军军事学院。

报告中他详细分析了红安精神对志愿军战术的影响,指出美军在未来的战争中,不仅要注重军事技术的发展,更要重视精神力量的作用。

他还建议美国加强与中国的军事文化交流,增进两国军人之间的理解和尊重。

1975 年范佛里特在接受美国《军事历史》杂志采访时,再次提到了他的红安之行。

他说:“红安是一个让我难忘的地方,那里的人民和历史,改变了我对战争的认知。我始终认为,朝鲜战争让我们明白,战争的胜负不仅仅取决于武器装备的优劣,更取决于人心向背和精神力量的强弱。红安精神,值得全世界军人学习和借鉴。”

范佛里特的红安之行,不仅让他找到了困扰自己十二年的答案,也为中美军事文化交流搭建了一座桥梁。

他用自己的经历告诉世人,只有深入了解一个国家的历史和人民,才能真正理解这个国家的军事力量和精神内涵。

而红安这片孕育了无数英雄的土地,也因为范佛里特的访问,让更多人了解到了中国革命历史的伟大和中国人民的坚韧不屈。



Powered by 意昂体育 @2013-2022 RSS地图 HTML地图

Copyright Powered by站群系统 © 2013-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