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昂体育介绍 你的位置:意昂体育 > 意昂体育介绍 >

美军平板操重型直升机,只需1小时训练就实战,中国需警惕新威胁

发布日期:2025-11-23 02:04    点击次数:126

《一块平板把“黑鹰”变成补给兵:美军1小时上手的无人直升机,意味着什么?》

密歇根一场演习把军迷和专家都吓了一跳,一名普通国民警卫队中士,接受不到一小时的简短教导,手里拿着一块平板,就指挥“黑鹰”完成了远距离补给、重物外挂和多次吊运发射管的任务。

读到这里,人常会瞪大眼睛问一句:直升机不是得专业飞行员才能上吗?

这个情节放在电影里也够劲爆,现实里却是真事儿——发生在2025年“北方打击25-2”多国联合演习的场景,演习时间安排在8月2日到16日,后续在10月30日由洛克希德·马丁公开细节。

演习里那名中士的操作看上去轻松,他先让直升机从海岸警卫队舰艇起飞,跨过休伦湖去到70海里外的补给点,把2900磅的水箱挂到指定位置,接着进行了六次“海马斯”发射管的吊运,最后还做了简易场地的尾对尾医疗转运。

这些动作看起来复杂,关键环节却被一套名叫MATRIX的自主系统承接,士兵只需通过平板下达指令,剩下便交给系统来处理。

这样一出,原有的“只有飞行员能开直升机”的规则被直接打破,军事运用的边界被重新定义。

MATRIX的研发故事像科技大片的前传。

西科斯基从2013年起就开始做这套系统,起初目的很朴素,想解决低空飞行时的障碍感知难题。

那会儿飞行员在复杂地形和恶劣天气下很容易看不清路,事故频发。

那套系统先是做环境感知,随后逐步加入自动控制功能,到了2022年实现了“黑鹰”无乘员自主飞行的演示,2024年获得了美国国防高级研究计划局的资助进入集成测试,到了2025年的“北方打击”演习,终于把“士兵主导”的场景搬进了实战化评估里。

一路走来并非一蹴而就,技术叠加、传感器融合、决策算法的进步是关键,才让一块平板能把任务交给直升机去完成。

把复杂操作往“傻瓜化”方向降维的核心逻辑很容易理解。

MATRIX像个数字副驾,把飞机的姿态控制、航线规划、任务执行及悬停对接等核心动作都自动化了。

面对海上投放,系统会实时修正落点误差;遇到突发威胁,会自己改航或者返航,避免人员直接暴露在危险区。

技术上靠的是高精度导航、多传感器融合和快速决策模块,平板上呈现的是简洁的任务选项,操作者用口语式命令就能完成复杂动作。

对地勤人员来说,学会操作这套系统,并不比玩一款复杂的民用无人机难多少,训练门槛被大幅降低。

这种能力一旦大规模铺开,影响不会只停留在战术层面。

黑鹰直升机是全球部署最广的通用机型之一,已经在36个国家服役,总数超过4000架。

MATRIX最大好处是能直接加装到现有机体上,避免了整队换新机的高昂投入,这对不少预算有限但需求迫切的国家有极强吸引力。

西科斯基在2025年展示的S-70UAS“U-鹰”便是进化路线的结果,去掉了座舱、扩大货舱,成了无人货运专用机,操控的依然是那套自主系统。

可选有人驾驶到无座舱专用,这条路径让后勤无人化的实现变得更快、更经济。

面向未来战场,这种无人或可选有人模式给部队带来的好处非常直观。

后勤不再受限于飞行员疲劳,物资补给和伤员转运可以以更高频次、更持久的节奏进行;在敌方防空火力或无人武器威胁存在的环境里,能把人员风险降到最低。

与之配套的经济学逻辑也清楚:培养一名合格的直升机飞行员需要数年、巨额资源,装备自主系统能把技能门槛压下来,快速扩展操作的人力面。

多国若同时升级,战场节奏会被重构,战术弹性会快速提升。

对中国周边的态势具有现实意义。

台海、南海这些海域地理特点复杂、对抗强度可能很高,若邻国或盟友部署了这样的能力,中国在局部冲突中的后勤压制将更难。

对岸的持续投送、远海弹药转运、快速救护都可能获得显著提升,影响战场的持续作战能力和时间尺度。

更让人不得不重视的是这一技术的普及速度,低成本升级路径会让许多国家在短时间内拿到类似能力,从而改变地区力量的微妙平衡。

从应对角度出发,有几条路径值得重视。

先从技术端发动攻坚,国防与民用领域的传感器融合、算法优化和可插拔升级套件都应成为优先项目。

硬件上要有能承载未来智能套件的飞机改装包,同时协议和接口要兼容国际供应链。

电子战战线同样关键,切断或干扰对方的数据链会直接削弱敌方无人化作战能力,欺骗导航、干扰传感器融合的有效手段会成为高价值对策。

建立高效的反无人体系亦不容忽视,采用多层拦截手段组合,如短程拦截武器、定向能武器和掌控级电子压制相配合,形成立体防护网。

战场信息掌控与训练改革是不可或缺的一环。

若一个系统能在平板上直观展现战场态势,指挥与感知的整合就成了核心竞争力。

部队需要打造能识别并追踪这些自主直升机的感知链路,把侦测、预警、响应三步打通。

训练体系也应顺应新模式,把更多士兵培养成“系统操作员”而非传统意义上的飞行员,实战化演练要把无人化作战、电子对抗和后勤协同揉在一起,让新战法在演练场常态化。

产业和制度层面也要跟上节奏。

设备升级的审批通道应简化,保证关键技术从实验室到战场的流转速度。

对外合作与出口政策要有人文、战略双重考量,既要鼓励友好合作,也要防止潜在风险的扩散。

科研投入不可懈怠,要把目光放远,不光补短板,也要布局前沿,如容错决策算法、低轨态势感知和保障级通信系统这些有可能成为下一轮竞争的制高点。

民间反应方面,这类新闻在社交平台上引发了大量讨论,视频剪辑、戏谑配音层出不穷。

网友对“士兵用平板开黑鹰”这种桥段笑称未来战场会不会跟网购一样,点开就送货上门,也有人担心技术被滥用带来的道德和法律问题。

军事评论员更多聚焦的是作战规则会被改写,如何在新形势下保持威慑与防御平衡。

产业界的反应则体现在零部件供应链和改装服务的商业机会被迅速捕捉,相关企业开始筹划配套产品和维护体系。

回望开头那幕,普通中士在演习中如同游戏操作员般,平板与直升机之间的界面缩短了人和机器的距离。

故事的刺激点就在于这份看似轻松的操作背后,是多年研发的积累、是复杂技术的默契配合。

未来战场的竞争将更多围绕谁能把复杂的东西变得简单,并把简化后的能力可靠地、持续地投入到战场上去。

文章最后把视线再拉回到读者身边,提一个有趣的问题:当平板成为战场上的“指挥棒”,民用科技和军用系统的边界进一步模糊,普通人会不会在未来某天也能在网上下单,让无人直升机把物资送到家门口?

这个想法看上去既亲切又带点玄幻色,值得在评论区里听听大家的看法。



Powered by 意昂体育 @2013-2022 RSS地图 HTML地图

Copyright Powered by站群系统 © 2013-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