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日期:2025-07-29 04:50 点击次数:93
常言道:“三分天下诸葛亮,一统江山刘伯温”。
刘伯温堪称全能型人才,于政治、军事皆通,且精擅堪舆之术。
历史上,有关他的传闻轶事繁多,而最令人津津乐道者,当属其撰写的《烧饼歌》。
作为最著名的“神棍”,刘伯温早早就成了预言家,狂写六百多条预言,堪称“预言狂魔”。
关键是,刘伯温写下的很多预言都应验了,比如朱棣夺权,崇祯上吊等,这人还真有两把刷子,不服不行。
当然,有的预言应验了,有的预言就地位尴尬,属性成谜,成了后人争议的焦点。
这其中,最典型的就是“福建出天子,三山作战场”。
这个预言争议很大,有人说应验了,有人说没应验,还有人认为这不是刘伯温说的。
那么,这句预言到底是真是假呢?
刘伯温的预言
刘伯温,浙江青田人士,往上数七代的老祖宗都是读书人。
有家族基因加持,刘伯温就是那块读书的料子,他十二岁考上秀才,二十二岁成为进士老爷,是一个难得的高知分子。
若是生活在一个太平年代,刘伯温这种人才,混个天子近臣是没有问题的。
但当时是元朝末年,社会混乱,民不聊生,上到皇帝下到基层官员都不干人事儿,欺压百姓,贪图享乐。
刘伯温看不惯这种不平事,不屑于和豺狼为伍,一腔才华无处施展,只好郁闷地辞官回乡。
他算是知道了,元朝无药可救,迟早要完。
回了老家的刘伯温,靠着在街头算命谋生。他是个全才,各个领域都精通,也会一些风水堪舆之术,混口饭吃倒也不难。
在街头摆摊期间,刘伯温发现各地多了很多起义军,更加坚定了自己的想法:官逼民反,民不得不反,元朝要完蛋了!
元朝即将没落,此时就是另择明主的好时机。
只不过,起义军多如牛毛,哪一股才是最后的赢家呢?刘伯温花了大量时间分析,最终选定了草莽出身的朱元璋。
朱元璋是红巾军头领,因推行仁政深得民心。
刘伯温觉得,能把老百姓放在心上的人,做天下共主是合格的了。
恰在此时,朱元璋慕名而来,恳请刘伯温出山助他,刘伯温就顺坡下驴,包袱款款地跟着朱元璋打江山去了。
刘伯温足智多谋,善于观察、分析和推理,称得上一句神机妙算,是朱元璋最得力的军师。
在刘伯温的帮助下,朱元璋如有神助,势如破竹,踹掉众多竞争对手,荣登大宝。
飞鸟尽,良弓藏,朱元璋当了皇帝后,就开始清理功高震主的开国功臣们。
刘伯温敏锐地意识到,自己不会成为那个例外。
再加上,他的性格直来直去,有啥说啥,和当朝宰相胡惟庸的关系很差劲。
在胡惟庸的挑唆下,朱元璋和刘伯温渐生嫌隙,刘伯温感觉自己的脑袋随时都有可能搬家,便琢磨着跑路。
撂挑子就跑这件事一回生二回熟,刘伯温很有经验了。
他主动向朱元璋请辞,称自己年事已高,想归乡养老。朱元璋听闻后,欣然答应。
刘伯温走之前,朱元璋让他算一算明朝的国运。
一路走来,朱元璋是认可刘伯温的本事的,所以想让刘伯温给未来上一层“保险”,好让他心里有个数。
刘伯温沉思片刻,给出了“大明国运六百半”的预言。
朱元璋以为大明江山能延续650年,乐坏了。其实,刘伯温只是玩了一个文字游戏。
六百半,可以是650,也可以是六百的一半,也就是三百年,结合后面的历史来看,刘伯温话里指的应该就是三百年。
不得不说,刘伯温人还怪好的咧,四舍五入,给凑了个整。
总之,朱元璋没有意识到这一点,光往好的方面想,但还没等他乐完,刘伯温就接着说:“福建出天子,三山作战场。”
这意思就是说,福建将会出现帝王,三山这个地方将会燃起战火。
朱元璋懵了,啥玩意儿?福建出天子,那他算什么?大明算什么?
他要求刘伯温阐述得更为明晰,然而刘伯温却以“天机不可泄露”为由,无论如何都不肯吐露分毫。
后来,直到刘伯温去世,朱元璋都没参透这份天机。
他只有密切关注福建那边的情况,但观察了好久,都没有找到有天子资质的人。
朱元璋纳闷:刘伯温不会是在糊弄他吧?
其实,不仅仅是朱元璋,很多人都认为,刘伯温这次翻车了,因为接下来的朝代里没有福建籍的皇帝。
“福建出天子”一说,根本站不住脚。
但也有人认为,这句预言已经应验,答案就在一个“泥鳅精”的身上……
福建出天子?
“泥鳅精”,原名张琏,福建潮州人,出生于嘉靖年间。
他降生那天,当地发生了一场地震,躲在洞里的泥鳅都被上涨的水位冲出来了,张琏的“泥鳅精”外号便由此而来。
张琏长大后,在官府的银库里当库吏。
当时,朝廷无能,将各种苛捐杂税强加在老百姓身上,老百姓被盘剥得差点活不下去。
张琏对这种剥削深恶痛绝,恨入骨髓,他利用职务之便窃取大量库银救济穷人,事情败露后,竟杀害县吏。
杀了当官的,左右不过死路一条,张琏准备造反。
他很精明,知道自己名不正言不顺,就刻了一个宝玺,上面写着非常中二的六个字:飞龙传国之宝。
张琏把这宝玺丢到水里,被村民们捞了起来。
村民们捧着宝玺,认为张琏就是天命之人,纷纷拥他为王,一群人拉着一支十万人的队伍,讨伐朝廷。
嘉靖帝有心消灭张琏,奈何官兵不给力,张琏又很聪明,根本打不赢。
嘉靖三十九年,坐拥二十万军队的张琏自称为帝,建号“飞龙”。
他占领的地方包括福建云霄县,这里就是传说中的“三山”之一。
嘉靖帝听到这个消息,又想到刘伯温的预言,坐不住了,急调八万大军围剿张琏。
八万对二十万,虽然人数占劣势,但张琏那一方多是散兵游勇,打不起消耗战。
张琏起义的第五年,起义军被打得所剩无几,张琏只能在部下的掩护下南渡,逃到苏门答腊岛。
张琏的事迹,被一些人拿去佐证刘伯温的预言,说刘伯温又准了一次。
这时候,就有人跳出来反驳,张琏事迹和刘伯温的预言关系不大,也没有证据表明,它们之间存在联系。
而且,“天子”这个名号安在张琏身上属实有些牵强,应该就是巧合。
阴谋论一点,说不定张琏就是故意蹭刘伯温的热度,让自己师出有名。
再阴谋论一点,人家刘伯温可能压根儿就没说过这句话。
当时,刘伯温的处境并不太好,多疑的朱元璋本来就对他有诸多猜忌。
在这种情况下,刘伯温会蠢到说出“福建出天子”这句话吗?这是嫌戴在脖子上的脑袋不够稳?
总之,这句话不太符合刘伯温的人设,倒更像是杜撰的。
围绕这几个不同的观点,后人吵翻了天。
但是,不管怎么吵,当事人都死了,不可能从棺材里爬出来澄清,历史的真相也淹没在时间的风沙里。
不过,可以肯定的是,不管福建出没出天子,明朝灭亡都是必然的。
当政者不思社稷,鱼肉百姓,被推翻是迟早的事。
如果刘伯温真的说了这句话,也是预见了这种结局,张琏起义,就是明朝自己种下的恶果。
所以,比起这句预言的真假,它背后的历史教训要更引人深思,不是吗?
参考资料:
1、关于刘伯温传说的研究——《北京社会科学》 1998年第4期44-48,共5页
2、谁是明代的“诸葛亮”——《奇妙博物馆》 2019年第11期32-33,共2页
#优质图文扶持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