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日期:2025-10-11 04:15 点击次数:130
契卡,源自俄文缩写音译,是十月革命胜利后苏联成立的情报机构,亦称全俄肃反委员会。传闻当时,全俄境内设有610个契卡工作委员会,以及超过1000个革命法庭。1954年,契卡更名为国家安全委员会,即世人熟知的苏联情报机构——克格勃。
在红军时代,遵照共产国际的指导,中共在红军与苏区内部设立了肃反委员会,并由此引发了广泛的清洗行动,导致红军承受了惨重的损失。在那个战争年代,人们通常将肃反委员会的成员称为“肃反大员”,而从苏联留学归来的他们则被称作“契卡”。新中国成立之后,随着苏联电影《列宁在十月》和《列宁在一九一八年》的广泛放映,“契卡”这个名字家喻户晓,其含义也随之经历了从赞誉到贬低的转变。
谢富治将军,在建国之后,曾身兼国务院副总理与公安部部长要职,“文革”期间一度权势滔天。其人生轨迹,亦与苏联的“契卡”组织颇有相似之处。
“此人有福之相,却似无福之命。”
在建国之初,中共云南省委前常委祁山曾评价谢富治:“他言语不多,却原则坚定,工作热情极高,行事独立,鲜少关心他人。”即便与他共事多年,许多人亦难以洞察其内心所想。许多人如此评价:“谢富治,一个坚守原则的人。”而他的兄弟谢富礼则这样描述:“谢富治言语不多,但心思细腻。若非那些纷扰的杂念,或许他不会如此早逝。”
郭林祥将军回忆道,谢富治政委工作经验丰富,他常亲临基层进行工作检查,对表现优秀的给予表扬,对不足之处则予以批评,坚守原则,一丝不苟。检查工作结束后,他常与郭林祥将军同睡一炕。郭林祥补充说,谢富治也偶尔会与机关干部一同娱乐,参与扑克牌和象棋游戏。谢富治给人们的印象是当时一二九师群众评价颇高的政工干部,他时常得到刘邓首长的高度赞扬。
陈康将军曾言:陈赓将军颇具幽默感,然其玩笑亦不失分寸,绝非随意乱言。在战场之上,他机智灵活,深知何种战斗不宜发起,因而从不轻易交战,且从不曾吃亏。相较之下,谢富治性格内敛,喜好摆出威严之态,其人品尚佳,但能力则属一般。
谢富治凭借其根正苗红的政治背景,进步迅猛。投身革命未满一年便成功加入中国共产党,仅两年便晋升为团政治处主任,随后又相继担任师、军政治部主任。后来,他被调至红四方面军总部,担任红四方面军总政治部组织部部长,以及中共川陕省委组织部长。著名文史学者温相(著有《》)亦对其有所著述。晚年林彪》等书据分析,前任组织部长与张国焘的亲信黄超同属一等级,而另一位则是负责监视川陕省委书记傅钟的监军。由此可见,最早提拔谢富治的并非毛泽东,而是张国焘。
在红四方面军进行的肃反运动中,谢富治提出了“勇于怀疑一切”的口号。这一口号一经提出,四方面军的主要领导人,如许继慎、曾中生、王树声、徐向前、傅钟等人,纷纷受到了牵连,有的遭受了杀害,有的遭到了审查,有的则被置于监控之下。然而,张国焘却对该口号给予了高度评价,并在四方面军的政治会议上多次赞扬谢富治是“革命的锋利之锥!”据记载,在红四方面军期间,谢富治主要负责清洗军队和分局内部被怀疑的干部,并提供相应的清洗证据及名单。然而,建国后他身居要职,而红四方面军历史上的一些问题,却鲜有人敢于提及。
“并无罪过,只是想收集关于你的情报罢了!”
《红四方面军肃反资料实录》记载:“谢富治在肃反过程中,与黄超等人紧密合作,搜集并捏造了针对徐向前同志、傅钟同志、王树声同志的不实材料。他采取诸如无中生有等卑劣手段,对上述同志实施了不当的处理措施。程训宣事件便是这一行为的最好例证。”
“依据谢富治同志的揭露,张国焘对中央的方针政策始终采取两面派的态度。”
“同蒲战役打得相当出色,中央的赞扬出乎我们的意料……”
1947年7月,党中央作出决策,以晋冀鲁豫军区第四纵队(即前太岳纵队)为基础,构筑了一支规模庞大的新军。该部队的核心领导层由陈赓、谢富治领衔,下辖第四纵队、第九纵队以及原西北军起义部队第38军,总兵力达八万余人。自此,陈赓与谢富治的合作指挥进入了一个新的辉煌阶段。7月23日,毛泽东主席下令刘邓野战军主力挺进大别山;陈谢兵团则向豫陕鄂地区进发;华东野战军主力则沿陇海路西进,直至豫皖苏地区。新组建的陈谢兵团迅速接受命令,南渡黄河,进军豫西,与刘邓大军、陈粟大军并列为中央经略中原的三支主力部队之一。
“若将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比作是对蒋介石胸口的一记重拳,那么‘陈谢兵团’渡过黄河,便如同在其肋骨上再添一脚重击。”
“好,就这样决定了,十五军将出征朝鲜!”
新中国成立后,谢富治担任云南省委第一书记、昆明军区司令员及政委,掌握了党和军队的全面领导权。据曾任昆明军区老干部的马天佑回忆,那时的谢富治品行端正,廉洁自律。有一次,谢富治前往边境某县实地调研,他生活简朴,与当地百姓共餐同住,一同劳作。返程时,他发现车辆后备箱中多出了鸡和肉,对此感到不悦,随即询问秘书原因。秘书解释说,因为乡亲们知道谢富治喜欢当地的山货,所以特意送来。谢富治立刻指示秘书将鸡等物品退回,并在回到昆明后,将这位秘书调往偏远的小县担任县长。
“年轻人,你多大了?入党了吗?”数日后再次相逢,谢富治再次提及:“你是党员身份,但似乎忽视了组织生活。你的党组织关系转接了吗?”刘金汉回答:“还没有。”谢富治随即严肃地说:“这是不允许的,必须转接党组织关系。”又过了几天,刘金汉陪同军区后勤部何德部长拜访谢富治,谢富治指示何德:“刘金汉是党员,我现在没时间照顾他,就交给你了,绝不能让他成为组织外的游离分子!”
1959年,庐山会议结束后,罗瑞卿辞去了公安部长职务。当时,中央推荐的公安部长人选包括杨成武、杨勇、张际春、张宗逊等人。毛泽东在候选人名单上批示:“富治同志如何?请政治局讨论后告知我。”这一批示看似商议,实则已定。谢富治接任公安部长后,引起了广泛讨论。毛泽东再次出面澄清:“公安工作至关重要,但不能总由一方面军人员担任。我们要广泛选拔人才,就像彭德怀等人组建军事俱乐部那样,不符合马列主义原则。富治虽然来自四方面军,但他的忠诚经得起历史的检验。如有疑问,可直接向我反映。”
1966年9月26日,温州的红卫兵队伍前往北京,有幸接受毛泽东主席的检阅。他们临时居住在长安街公安部内的一栋老旧建筑中,这栋建筑似乎原本是办公室,宽敞而高大。就在这时,一群身着干部制服的人物推门而入,其中一位身着绿色呢大衣的人居于中央,身材中等,面容和蔼可亲。他的随从高声宣布:“谢副总理来看望大家了!”这位谢副总理,正是谢富治。
谢富治笑容可掬,神情和善,关怀地询问大家:“大家吃得饱吗?穿得暖吗?”接着他说:“你们是毛主席亲自邀请的贵宾,有什么需要尽管提。”一位年轻的红卫兵天真地大声说道:“我们不太习惯吃馒头,想吃米饭!”此话一出,附和之声此起彼伏。谢富治闻言微笑颔首。第二天早餐时分,食堂里便摆放上了一桶香糯可口的天津小站米饭。
在“文革”时期,谢富治一度备受瞩目。韩爱晶曾回忆,1968年7月28日凌晨,毛泽东邀请聂元梓、蒯大富、韩爱晶、谭厚兰、王大宾等五人,讨论关于工宣队进驻校园的问题。当时,谢富治在深夜两点多便抵达了人民大会堂西门外的走廊,耐心等待。他对红卫兵领袖们礼貌相待,轻声询问:“都到齐了吗?”“大富还没到。”“那就不等了,你们先进去吧!”在即将步入大会堂的湖南厅时,谢富治突然停下脚步,急促催促:“快进去!快进去!毛主席已经等你们一段时间了。”此次接见,与会者还包括林彪、周恩来、陈伯达、康生、江青、姚文元、叶群、汪东兴、黄永胜、温玉成、吴德等人。
韩爱晶回忆道:“那时,我仿佛置身于梦幻之中,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真的有幸见到了毛主席。”接见结束后,时间已近九点,谢富治带领他们五人前往小饭厅享用早餐,餐桌上摆满了鸡蛋炒饭和白菜汤。谢富治说道:“已经九点了,毛主席还未休息,我们先吃点东西,随后讨论如何传达毛主席的指示。”用餐过后,谢富治与五位学生领袖围坐在饭桌旁,一边讨论一边记录,整理出了一份长达一千多字的文稿。谢富治朗读了两遍,并对文稿进行了修正,随后五人纷纷在文稿上签下了自己的名字。谢富治果断地说:“我看我们就先按照这份文稿传达,其他内容以后再讨论。”这份带有大红标题的统一稿,便是第二天在北京广泛散发的内容。韩爱晶表示,当时谢富治给他留下的印象,既像是一位总管家,又似一位秘书长,无疑是“文革”时期的风云人物!
“在各大军区的政治委员中,唯有两位堪称佼佼者,一位是南京军区的政委张春桥,另一位则是北京军区的政委谢富治。”
“你还没听说的事情还有很多!”另有一天,谢富治向傅崇碧传授经验:“对待江青同志必须表示尊敬,握手时要双手相握。”傅崇碧听后感到震惊。
温玉成将军在担任解放军副总参谋长期间,曾被委以重任,协助谢富治负责管理“样板团”。然而,由于文艺部门支援左翼部队的换防事宜,温玉成不幸得罪了江青。一日,谢富治对温玉成说:“咱们一起给江青写一份检讨书,你先拟稿,我们共同署名,此事便可了结。”将军不知其中有诈,急忙草拟了检讨书递给谢富治。但谢富治并未签名便将检讨书交给了江青,致使温玉成将军因此事受到江青的责难,却一直被蒙在鼓里。
在“文革”时期,谢富治首先提出“砸烂公、检、法”的口号。这里的“公、检、法”指的是公安局、检察院和法院。这一提法让人震惊,仿佛是部长自毁长城。然而,谢富治的政治敏锐度让人难以企及。他曾与公安部副部长李震等人说:“我亲自听到主席说过砸公、检、法,至少也有七八次。”这句话迅速在全国范围内引发了“砸烂公、检、法”的狂潮,导致政法系统几乎瘫痪,法治观念荡然无存。以北京市公安局为例,在三万多名警察中,谢富治进行了大规模的株连,揭露了九百多名所谓的“地富反坏右”。最终,整个公安局只剩下百余位好人,其余大部分人员被送去学习班,还有一部分人被送进了监狱。
(1)对于确有证据的杀人犯、放火犯、投毒犯、抢劫犯、制造交通事故以图暗害、冲击监狱及管制犯人机构、勾结外国势力、盗窃国家机密、从事破坏活动等现行反革命分子,必须依法予以惩处。(2)凡投递反革命匿名信、秘密或公开张贴、散发反革命传单、书写反动标语、高喊反动口号,用以攻击和诽谤伟大领袖毛主席及其亲密战友林彪同志的,均属于现行反革命行为,须依法严惩。(3)保障革命群众及其组织、左翼力量的安全,严格禁止武斗行为。对于杀害人民群众的首要分子、情节恶劣的打手以及幕后操纵者,必须依法予以惩处。(4)地富反坏右等类人员,严禁外出串联,不得混入革命群众组织,更不得自行建立组织。(5)严禁利用大民主或其他手段散播反动言论。(6)对于党、政、军机关及公安机关的工作人员,若歪曲上述规定、捏造事实、对革命群众实施镇压,必须依法予以查办。
竹简与丝绸在烟雾中消散,昔日帝业终成泡影;关山河流虽依旧,却锁不住祖龙的故居。坑中灰烬尚未冷却,山东之地便已生乱;原来刘邦与项羽,原本并非书生出身。
“我不信黄永胜能独自指挥解放军,解放军会仅听他一人之命?有人说我像秦始皇,盼我速死,好让他们上台。”
“xxx并非我所欲整,xxx并非我所欲整,全都是……啊啊……”在陈康将军告别之际,谢富治紧紧握住他的手,不断重复道:“我在云南未曾做错事啊,我在云南未曾做错事啊!”
谢富治的临终告白与康生对江青的最终指控,竟如出一辙,实乃临终前的一记险招,双管齐下,实不足为外人道也。
1972年2月,谢富治不幸因病逝世,享年六十一岁。在此期间,天安门、新华门以及外交部均降下半旗以示哀悼,悼念文中对其离世表示深切哀悼,称之为“我党我军的重大损失”。然而,八年后,谢富治被判定为林彪、江青反革命集团的主要成员。1980年10月,中共中央作出决定,开除其党籍,并撤销了对他的悼词,其骨灰亦被迁出八宝山革命公墓。
一生如“契卡”。
“牛棚”一语,源自季某人的创制,随后得以广泛流传与应用。
注释
刘湘屏女士,1920年9月诞生于山西解县,与谢富治先生在抗战初期喜结连理。新中国成立后,她曾担任川东行署民政厅的副厅长及党委书记,昆明市委的第二书记,农机部计划财务司的司长,八机部综合局的局长,以及一机部革委会的副主任。1973年,她晋升为卫生部部长。然而,1976年10月,她被免去职务,并于1985年遭到开除党籍的处分。刘女士是中共第十届中央委员会的委员。她于2017年因病离世。
1966年5月,谢富治指派了一个由44名成员组成的联合工作组,进驻北京市公安局。仅一个月后,该工作组的人数激增至313人。在这期间,北京市公安局共有1600余人遭受迫害,其中72人被捕入狱。此外,北京市的领导干部中,有13人遭受了诬陷与迫害,原市委第二书记刘仁、市委书记邓拓以及副市长吴晗等官员均未能幸免,最终被迫害致死。
1967年1月13日,由谢富治主推的《关于在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期间强化公安工作的若干规定》(通称《公安六条》),引发了众多冤假错案。1968年1月,云南省有1.4万人遭受迫害而丧生;同年2月,军队内部有34.6万余人遭受诬陷,其中1.6万人被迫害致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