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日期:2025-10-11 04:17 点击次数:119
乾隆皇帝是中国历史上非常有名的君主,也是我国历史上独一无二的大独裁者。他当政时间很长,统治的民众也很多,文治武功的成就非常辉煌,其他封建君主都很难与他相比。
乾隆皇帝虽然掌管天下,但经常表现出慈爱的一面。他多次减少全国的税赋,对待官员宽厚,与普通百姓接触时也显得亲切和蔼。然而,这一切只是他专制统治的一个伪装。一旦有人敢挑战他的最高权威,他便会毫不留情地展现愤怒,无论是对内还是对外,连自己的亲兄弟也难逃责罚。
乾隆是雍正的第四个儿子,他的几个哥哥在年轻时就去世了。因此,当他成为皇帝时,身边只有弟弟弘昼和弘瞻。起初,乾隆还能和弟弟们相处得不错,保持着兄弟间的和睦。但随着时间的推移,他对弟弟们的态度越来越严厉。
老五弘昼和乾隆的年纪差不多,他们的地位和待遇也差不多。因此,弘昼对他的哥哥并没有什么畏惧。即便哥哥做了皇帝,弘昼依旧我行我素,不拘小节,有时候甚至行为有些放肆。
弘昼从小就很调皮,所以雍正对他并不是特别满意。
清朝皇室对孩子们的学习要求非常高,必须掌握满语、汉语、蒙古语和藏语这四种语言。在上书房学习的日子里,乾隆表现得非常出色,满语、汉语和蒙古语都运用得十分熟练。相比之下,弘昼的学习态度就差了很多,上课时经常分心,学习成绩也不理想。
有一天,雍正皇帝突发奇思,想看看皇子们会不会说蒙古话。结果,乾隆说得很流利,毫不费力,而弘昼却答不上来,一句话都说不出来。
雍正脾气急躁,就把弘昼赶到了后院,让他跪在地上反省,直到太阳下山才准许他回去。
没过多久,雍正皇帝担心起儿子来,就转身回去看看弘昼怎么样了。让他没想到的是,这孩子不但没有感到后悔,反而满脸笑容,还跟旁边的宫女一起唱起了小曲。
雍正帝此时气得火冒三丈,怒斥道:“竟然不读圣贤书,满脑子都是些小市民的想法,怎么能够承担治理天下的重任?”
于是,他命令身边的太监拿来鞭子,狠狠地抽打了弘昼。不过,弘历和弘昼在日常生活中差别不大。但在继承人的问题上,雍正早就把弘昼的名字旁边标上了“不选”的标记。
乾隆登基后,其实他很注重培养自己的兄弟们。清朝跟之前的朝代不一样,皇室成员参与政治并不是禁忌。就拿雍正年间来说,他很信任几个阿哥,比如十三阿哥、十六阿哥和十七阿哥。其中,十三阿哥胤祥权力很大,掌管军政大事,被人开玩笑叫“常务副皇帝”。而十六阿哥和十七阿哥也当上了军机大臣,帮雍正处理国家大事。
乾隆皇帝真心希望弘昼和弘瞻能像前朝的怡亲王那样,既是兄弟,又是得力助手,一起为爱新觉罗家族的发展出力。可惜的是,弘昼与他的十三叔相比,差距明显。
一天,乾隆皇帝收到了宝泉局的一份报告,看完之后他非常生气。原来,宝泉局刚刚铸造了一批铜钱,正准备送到国库。可是,当装着铜钱的车子经过弘昼王爷的府邸时,弘昼带着他的仆人突然冲出来,硬是要把装满铜钱的车子拉进王府。
宝泉局的官员对这位皇室贵族非常敬重,生怕惹出麻烦,只能眼看着弘昼把“运钞车”拿走,之后只能向乾隆皇帝告状。
乾隆心里很纳闷,他对弘昼的照顾也算周到了。自从他当上皇帝后,就把雍亲王府的所有东西都给了弘昼,按说应该很富裕了。可是,这样的王爷怎么会去抢银行呢?这让他百思不得其解。
乾隆无奈之下,决定让弘昼去守皇陵作为轻微的惩罚。但皇太后听说后,认为乾隆的处罚太重了。在她看来,整个天下都是乾隆的,弟弟向哥哥借点钱有什么大不了的呢?
乾隆皇帝非常孝顺,一想到这里就觉得这样做很对,于是他批评了弘昼,并扣减了他几年的工资,这件事最后也就这样不了了之了。
在母亲的娇宠和兄长的宽宏中,弘昼的行为越来越放肆无礼。在一次朝廷会议上,弘昼与乾隆的亲信讷亲发生了争执。弘昼没有多说什么,直接一脚把讷亲踢倒,随后对他进行了连续的殴打。
讷亲虽然得到了乾隆的宠幸,但面对皇帝的亲弟弟,他却不敢轻易反击。俗话说,对待任何事物都要考虑它的背景和环境。尽管乾隆对于弟弟的胡作非为感到不满,但他也不便发作,只是严厉地斥责道:“你这是在胡闹些什么?”
乾隆对这些小事情还能宽容对待。但如果有人冒犯了他的尊严,情况就会完全不同。
自武则天开创先河以来,科举殿试便成为皇帝亲自监督的重要环节。某次,弘昼负责监督八旗子弟的科举考试,恰逢乾隆皇帝闲暇时也亲自到场监考。
快到中午时分,弘昼建议哥哥回宫吃饭,然而乾隆却没有立即行动。这使得弘昼感到十分着急,脸色也变得难看起来,他提高声音对乾隆说道。
陛下不来宫里,难道是怕我会收这些读书人的钱吗?
皇帝面前表现出不满,这是非常不合适的。乾隆的目光锐利地扫了弘昼一眼,随即说道:“当然不会,我怎么会怀疑你呢?”说完,他摆了摆手,转身走了。
第二天,弘昼才彻底清醒过来,一想到哥哥那寒光闪闪的眼神,心里就直发毛。他赶紧进了宫,向哥哥认错。乾隆皇帝虽然面带笑容,但眼神里却透着几分狡猾,回应道:
我选择沉默,只是不想看到你因为总是反驳我而受到严厉的惩罚,希望你能自己多加小心。
弘昼听到“处死”这两个字,心里就像掉进了一个深不见底的黑洞,对这位兄长顿时感到无比陌生。他这才明白,虽然他们同母而生,都姓爱新觉罗,但彼此的地位却天差地别。他们首先是君臣,然后才是兄弟。
从那以后,过去行事随意的弘昼就像变了个人,变得十分怪异。他不再过问国家大事,反而养成了一个奇怪的爱好,竟然开始准备自己的葬礼事宜。
他经常把家布置成恐怖的灵堂,吩咐仆人把食物当祭品。更过分的是,他常让身边的人在他吃饭时不停地演奏哀乐,大声哭泣。随后,弘昼就坐在餐桌上大吃特吃,毫不在意。弘昼的荒唐行为很快传到了乾隆的耳朵里,乾隆对此无能为力,只能再次扣发他三年的工资。
弘昼并没有真的疯,但他确实被乾隆吓坏了。
乾隆三十五年,弘昼如愿以偿。在这场仪式中,他为自己举行了一场真正的葬礼,宣告了他生命的终结。
弘昼临终时,他的兄长乾隆终于匆匆赶到。那时,弘昼已经说不出话了,只能不停用手在头顶比画一个圆圈。凭借乾隆的聪明才智,很快明白了弘昼的意思——他想要的不过是一个“铁帽子王”的称号罢了!
清朝对皇室成员的管理非常严格。皇子们没有自己的封地,也不能接近普通百姓。他们的爵位不能直接传给下一代,而是要降低一级才能继承。不过,有一些王爷是例外,他们不需要降级就能继承爵位,因此被称为“铁帽子王”。在整个清朝的历史中,这样的王爷只有12位。
“铁冠王”这称号,只有特别杰出的人才能戴上。可弘昼一生行事荒唐,没做过什么值得夸耀的事,凭什么成了铁冠王?即便这样,乾隆皇帝还是挺照顾这个弟弟的,想了很久,最后还是把自己的帽子摘下来,给弘昼戴上。
“你想要我的帽子吗?那我给你戴上吧!”
给弘昼戴上皇帝的冠冕,已经是对他极大的荣耀了。但这同时也明确地表示:“铁帽子王的称号,你是不可能得到的!”不过,出于兄弟情谊的考虑,乾隆还是允许弘昼的儿子继承亲王的爵位,但这只是一个例外,只限于这一代,以后的子孙继承爵位时,还是要按规矩降级的。
老五弘昼的行为确实有些古怪,而老六弘瞻简直就是“老六”这个称号的最佳诠释。
乾隆登基那年,弘瞻才三岁。哥哥对他就像父亲一样,乾隆把他和自己的孩子一起养大。弘瞻聪明伶俐,长大后文武双全。因此,乾隆决心好好培养他,希望他能帮自己处理国家大事。
日子一天天过去,弘瞻的行为越来越放纵。他对治理国家毫无兴趣,整天只知道养鸟遛狗,不思上进。除了偶尔写写诗,他最大的爱好就是利用王爷的身份谋取私利。
按理说,作为抵挡敌人的关键人物,弘瞻的生活应该无忧无虑,但他对钱财的渴望却刻骨铭心。
某天,弘瞻特别喜欢江南的女子,于是派商人江起镨去江南,替他挑选几位美女。江起镨不敢怠慢,花了不少钱才挑选了几位满意的姑娘,然后把她们带回来了,向弘瞻讨要应得的报酬。
弘瞻的开销很大,所以手头很紧,一时半会儿筹不到足够的钱。债主一再催促还款,连王爷都难掩脸上的尴尬。忽然,弘瞻想起自己有个朋友高恒,这个人现在是两淮盐政。他们以前偷偷合作,私下里做走私人参的生意。
要知道,人参买卖全都是皇家的生意,赚来的钱都进了皇帝的私房钱。弘瞻居然想动皇帝的钱,这真是胆子太大了。
王府护卫带着江起镨去找高恒,希望私下交易能赚点钱还债。但江起镨的走私行为很快被官府发现,顺着线索,最终查到了弘瞻头上。乾隆得知后,非常生气,于是下令全面调查弘瞻的所有违法行为。
调查发现,弘瞻经常以王爷的身份欺压百姓,并且特别喜欢买高档商品,但付款时往往少得可怜,有时甚至一分不付。
为了开采煤矿,弘瞻私自占用民众的田地,这使得民众失去了家园,不得不四处流浪,甚至有些人在街头不幸遇害。
乾隆根本没想到,他对弟弟的宠爱已经到了顶点,甚至不惜给他双倍的薪酬。然而,让人费解的是,弘瞻对财富的渴望似乎从未减弱。
乾隆皇帝非常生气,因为弘瞻竟然想通过贿赂军机大臣阿里衮达,将自己的亲信安插进军机处。要知道,军机处是朝廷最重要的部门,是乾隆皇帝亲自掌控的地方,怎么能允许别人插手呢?
乾隆把弘瞻叫到面前,一笔一划地和他算账。
在谦妃过生日的时候,乾隆皇帝并没有给弘曕的亲生母亲送礼物,也没有表示祝贺。弘曕对此非常不满,竟然写诗讽刺乾隆。乾隆看到这种情况,毫不掩饰自己的不满,直接批评说:“你作为一个有家产的人,不仅不孝顺母亲,反而还向她要东西,这种行为,作为子女怎么能被接受呢?”
乾隆皇帝还讲到了乾隆二十八年五月五日圆明园发生火灾时的情况。当时,许多王公贵族都赶到了现场帮忙灭火。虽然弘瞻的住处离圆明园很近,但他并没有参与救火,反而成了最后一个到现场的人。在整个过程中,他一直面带笑容,完全不担心哥哥的安危。
有一次,弘瞻和弘昼向皇太后行礼,他们坐在皇太后的椅子旁边。没想到,这个地方正是皇帝平时跪坐的地方。因此,乾隆皇帝对两位弟弟表示不满,说他们的行为不符合规矩。最终,乾隆皇帝对弘瞻进行了严厉的惩罚。
乾隆皇帝因为各种新旧矛盾积累,决定取消弘瞻的亲王称号,把他降为普通的贝勒,并且一辈子都不再给他发放俸禄。
弘瞻一生享受着荣华富贵,从没经历过这样的委屈。乾隆平时并不张扬,却没想到他对自己的错误记得这么清楚。
从那以后,弘昼很少出门,心情也很不好。弘瞻年纪轻轻,才三十二岁,就病得很重,生命危在旦夕,看起来命不久矣。
乾隆这次显得很慌乱,赶紧亲自去了哥哥弘瞻的住处。尽管哥哥用善意的话语安慰他,弘瞻身体还很虚弱,但他还是努力支撑着病体,在被褥中向乾隆跪拜。
不管弘瞻做了什么错事,他始终是乾隆的亲弟弟,一个乾隆看着长大的亲人。看到弘瞻生命垂危的样子,乾隆心里充满了亲情。就在这一刻,乾隆放下了皇帝的架子,变成了一个哥哥。他紧紧握住弟弟的手,泪水忍不住流了下来,哽咽着说:
我只是想稍微惩戒你一番,让你改掉那些坏习惯,没想到却让你得了这么严重的病。你现在安心养病吧,等你好了,爵位自然会有我来恢复。
虽然乾隆皇帝的关心没能救回弘瞻,但知道自己时日无多的弘瞻,还是对家人说出了心里的话:
“我现在终于可以解脱了。”
皇上说到做到,乾隆确实恢复了弘瞻的爵位,但这已无法让弘瞻复活。乾隆心里十分难过,亲自提笔,在墓碑上写下了充满悔恨的诗句。
乾隆皇帝后来下了诏书,要恢复弘瞻的爵位,但是弘瞻还是离世了。弘瞻的去世,让乾隆深受打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