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日期:2025-09-18 04:55 点击次数:141
近期,火爆上市的小米YU7备受争议。其中,消费级芯片上车也成为业内讨论的热点。小米YU7智能座舱搭载了消费级芯片高通骁龙8 Gen 3芯片,替换了车规级芯片高通8295或8155,与不到2000元的红米手机用的是同款芯片。
之所以业内现在才开始关注消费级芯片上车这一现象,主要还是归功于小米汽车的爆火流量。众所周知,汽车的零部件几乎都是要经过车规级认证的。那么,消费芯片和车规芯片有何不同,消费芯片历史有无上车的品牌车型案例,行业内对消费芯片上车的评价看法都值得关注,本期文章将围绕这些中心展开。
消费级芯片VS车规级芯片
车规级实际上是一种全生命周期的质量管理理念,从产品设计、测试、量产,到变更管理,这是一个系统性工程。
常见的芯片等级一般是按照使用温度、辐射、抗干扰等因素,标准从宽泛到严格分为5类,即消费级、工业级、车规级、军工级、航天级。
消费级芯片与车规级芯片在技术标准、工作适应环境和应用场景上存在显著差异。
首先,车规级芯片需满足ISO 26262功能安全标准,要求具备多重冗余设计和故障容错机制,确保单一故障不会导致系统崩溃。例如,车规级MCU需通过AEC-Q100认证,缺陷率控制在≤10 DPPM(百万分之十)。消费级芯片则以性能与成本优先,遵循JEDEC标准,缺陷率允许≤500 DPPM(百万分之五百),且无强制安全认证。
其次,在工作适应环境方面,车规级芯片可应用于-40℃至150℃的发动机舱或-40℃至85℃的乘客舱。而消费级芯片则只能应用于0℃至70℃的室内环境。小米YU7通过“散热强化+软件调度”弥补消费级芯片温度适应性差的短板。与此同时,小米YU7还实现了有效降本。相比车规级芯片(如:高通8295),高通骁龙8 Gen3成本降低约50%。
最后,车需要载着客户高速行驶,一旦发生问题,结果往往是致命的。消费级芯片的缺陷率允许到500PPM,也就是每100万件中允许有500件出现故障。而车规级芯片缺陷率通常要求低于1PPM即百万分之一。且汽车会出现频繁颠簸,电磁场也更复杂,都要求车规级芯片具备更高的可靠性、电磁兼容性。
车规级芯片用于动力控制、自动驾驶等系统,故障可能导致严重安全事故;消费级芯片则用于娱乐系统、导航等非安全关键场景,故障仅影响用户体验。消费级芯片主要还在智能座舱。小米公关部总经理王化强调,小米YU7所使用的骁龙8 Gen3芯片已经通过了一系列严格的认证,并且进行了大量的道路实测,确保了产品的安全性和稳定性。
“车规级芯片的核心优势在于极端环境适应性和零容忍故障率,而消费级芯片以高性能与低成本见长。两者的差异本质是安全优先与体验优先的行业逻辑分野。”芯片企业负责人认为,“从车用芯片性能角度讲,车规级芯片的特长是算力大,消费级芯片的特长是生态整合能力强。”(来源华夏时报报道)
除了安全性和可靠性存在短板,消费级芯片5—7年的使用寿命也是实打实的硬伤,它无法满足车辆15年设计生命周期要求,需依赖冗余设计和定期OTA维护。从车辆的整个生命周期来算一笔账,消费级芯片也未必就能比车规级性价比更高。
消费芯片上车案例
事实上,小米汽车并不是消费级芯片上车的首家车企。在它之前,特斯拉Model 3/Y就使用AMD Ryzen V1000,同时采用Zen+CPU+Vega GPU架构,原本为嵌入式/消费类PC设计,虽不满足传统“车规级”定义,但特斯拉通过定制散热与功耗管理满足了消费者的需求,从而驱动中控娱乐系统。
有汽车专业博主对国产特斯拉Model Y Performance与现款国产Model 3进行了双车对比实测。测试中,他们着重比较了两款车型的车机性能,包括打开和加载软件的速度。
实测结果显示,在车机上打开腾讯视频时,搭载AMD Ryzen处理器的Model Y仅需4.18秒,而Model 3则需要17.12秒;打开B站时,Model Y用时7.04秒,而Model 3则达到24.13秒。此外,在地图加载和音乐播放方面,AMD芯片的车机也展现出了显著的运行速度优势,性能提升幅度令人瞩目。
此外,还有大众ID.7选用三星Exynos Auto V9操纵中控娱乐屏。特斯拉Model S(2016)仍依赖NVIDIA Tegra 3实现中控+后视摄像头功能。因此可知,车规级芯片更注重稳定性与功能整合,而消费级芯片侧重娱乐性能。
图片展示DMS摄像头图为主流芯片智能座舱对比,数据来自:拆车实验室报告(2024)、工信部车辆公告、高通/英伟达技术白皮书
业内对消费芯片上车的看法
我们综合总结一些记者报道的采访:
芯片行业从业者向潇湘晨报记者介绍,“如果消费级芯片只用于娱乐系统、导航等非安全关键场景,问题不会太大,万一发生故障也只影响到用户体验。”他也补充到,“消费级芯片并非只是成本问题,而是有更好的生态整合能力。当然,从趋势来看,将来整个汽车行业还是会使用车规级芯片。”
中国汽车芯片产业创新战略联盟功率半导体分会理事长董扬对《华夏时报》分析指出:“车上条件不一样对芯片的要求就不一样。座舱环境好一些,对芯片的要求就相对低一些。但在应用条件苛刻,对安全性、可靠性要求高的环境中,就必须搭载车规级芯片。”
国家新能源汽车技术创新中心总经理、中国汽车芯片产业创新战略联盟秘书长原诚寅在接受采访时也表示,智能座舱是人车交互的最佳载体,它非常像一个大号手机。因此,应用于手机的消费级芯片可以在智能座舱上展现性能价值。部分车企会在智能座舱上搭载消费级芯片符合业务逻辑。
原诚寅也指出,在安全性和可靠性方面,消费级芯片的确不如车规级芯片。“所以,一些车企会对消费级芯片进行加工,确保其安全性和可靠性达到车规级的要求。”
随着汽车智能化程度进一步提升,汽车对芯片的要求就会越来越高。例如,当前不少车企在研发舱驾一体融合方案,该方案需要芯片安全等级达到ASIL D级。消费级芯片虽没有被强制要求进行ASIL安全认证,但业内人士普遍认为,就算做认证,其安全等级至多到ASLL B级的水平。也就是说,目前,只有车规级芯片能够满足舱驾一体融合方案的功能和安全需求。
从芯片产业发展的趋势来看,高通、华为等头部企业都已经实现了从只做消费级芯片向既能做消费级芯片又能做车规级芯片的能力跃升。高通还成立了专门的汽车业务部门,对车规级芯片市场的重视可见一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