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品展示 你的位置:意昂体育 > 产品展示 >

落叶难归根?美籍华人心酸坦言:卖房换国籍,却难过故乡关

发布日期:2025-08-04 13:19    点击次数:125

一段美籍华人的访谈视频,最近在网上炸开了锅。原因简单得令人无奈:当被问到“若中美开战,你站哪边?”时,一位华裔男性直截了当回了句:“美国,我是美国人。”

这话一出,评论区立刻两极分化。有人怒斥“背叛”“吃里扒外”,情绪激烈;另一方则认为,人家是美国公民,这么说合情合理,无可指摘。

这事儿,说白了,就是把海外华人内心深处那道身份裂痕,生生撕开在了公众面前。一边是求个安稳的“安全感”,另一边,是剪不断的“归属感”。

护照难买,那份心安

选择效忠居住国,听起来很“政治正确”。对不少海外华人来说,这是基于现实的考量,甚至可以说是求生本能。那句“我是美国人”,与其说是感情流露,不如说是法律身份下的自我保护。

身在异乡,一张明确的公民身份,意味着你能在这里扎根,获得最基本的社会保障。可这份“安全感”真就那么牢靠吗?AAPI Data的数据摆在那里,哪怕入了籍,三分之一的在美亚裔还是遭遇过歧视。

尤其在口罩时期,针对亚裔的袭击事件层出不穷。这让很多人看清了,这种“安全感”其实挺脆弱。二战时,那些宣誓效忠的日裔美国人,不还是被关进了集中营?

历史的教训很清楚:即便你掏心掏肺地表忠心,也未必能换来真正的接纳。这种忠诚,有时候更像是希望被认可的无奈,而不是发自肺腑的归属。

故土难舍,剪不断根

与理性求索“安全感”相反的,是另一种更深沉的力量——对故土文化的“归属感”。这种情感,往往不随时间地点而淡化,反倒在人生的最后阶段,变得异常浓烈。

已故舞蹈家周洁的故事,触动了无数人的心。她常年在美国生活,却在病重时坚持要包机回上海。那会儿正是口罩时期,回国多难啊,可她还是为了“落叶归根”这个念想,拼尽了全力。

她想回到那个能让她感到真正平静的地方,那里是她的根。这不仅仅是简单的乡愁,更像是一种生命的本能,对文化源头的最终回归,是“归属感”的最高境界。

还有那位40岁的东北籍商人,在美国打拼多年,事业有成。但他心里清楚,美国只是赚钱的地方,等到了50岁,他要回中国养老。这规划,清晰地画出了他情感归属的边界。

夹心滋味,两头为难

当“安全感”和“归属感”开始较劲,海外华人的日子就像“夹心饼干”。在美国,一句“你究竟从哪来?”让你尴尬,总感觉被当成“外人”;回了国,又可能被亲友认为“洋气了”,或被问“美国人是不是不给父母养老”。

一位移居美国25年的上海大妈,就是活生生的例子。当年为了美国“更好福利”,她卖了上海的房“破釜沉舟”。如今,她靠着中国的养老金和美国政府几百美元的补贴,却发现根本扛不住那边的通货膨胀。

生活压力越来越大,让她后悔不已,想回国的心思强烈。然而,她已经入了美国籍,这身份反倒成了她“回家”的巨大阻碍。那一口流利的上海话,跟她的美国护照,形成了讽刺的对比。

她曾追逐想象中的“安全”,结果却失去了“归属感”,回国成了奢望。这两种核心需求,在她身上撕扯出了无法弥补的裂缝。

笔者以为

“你站哪边?”这问题,听起来直接,实则预设了一个非黑即白的世界。可现实的人生,哪有那么简单。海外华人的这份挣扎,不是简单一句“背叛”或“忠诚”就能说清的。

他们是“安全感”和“归属感”这两种基本需求,在特殊历史背景下激烈碰撞的牺牲者。他们不是任人摆布的棋子,是被时代洪流裹挟着,努力寻找安身之所的普通人。

所以,与其纠结他们“跟谁”,不如我们反思一下:到底是什么,让“回家”和“安身”这两种人类最基本的需求,变成了无法兼容,甚至相互对立的选择?



Powered by 意昂体育 @2013-2022 RSS地图 HTML地图

Copyright Powered by站群系统 © 2013-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