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日期:2025-10-25 16:05 点击次数:187
参考来源:《中国人民志愿军空军抗美援朝战史》《刘亚楼传》等历史文献部分章节仅代表笔者个人观点,请理性阅读
1952年2月10日上午,朝鲜博川郡上空。
高空中的气温达到零下40摄氏度,寒风呼啸。
26岁的张积慧驾驶着米格-15战斗机,正以每小时1000公里的速度紧追前方那架银灰色的F-86战机。
座舱里,他能清楚地听到自己的心跳声。
对面那架美军战机做着各种高难度机动,急俯冲、垂直上升、再俯冲......试图甩掉身后的追击。
张积慧死死咬住,第一次开炮角度不对,没击中。
他深吸一口气,继续追击,在距离600米时,三炮齐发。
炮弹命中目标。那架F-86机身冒出火光和黑烟,开始螺旋下坠。
还没来得及松口气,张积慧又咬住了另一架正在逃窜的美军战机。
在距离400米处再次开炮,这架敌机当场在空中解体,碎片四散飞落。
前后不到两分钟,两架美军战机坠毁。
几个小时后,志愿军第50军149师的战士们在博川郡青龙面三光里北面的山坡上,发现了一架支离破碎的F-86残骸。
从残骸中搜寻出一枚不锈钢证章,上面刻着:第4联队第334中队乔治·阿·戴维斯。
这个名字在美军中如雷贯耳。
戴维斯拥有超过3000小时的飞行经历,在二战中参加过266次战斗飞行,击落过7架敌机。
1951年8月被派到朝鲜作战后,又击落了14架米格-15和杜-2轰炸机,是美国空军公认的"双料王牌"。
而击落他的中国飞行员张积慧,飞行时间只有300多小时。
消息传回美国,举国震动。
1952年2月13日,美国远东空军司令在特别声明中承认:戴维斯被击毙是"对远东空军的一大打击""一个悲惨的损失"。
《纽约时报》称这是"自珍珠港事件后美国军事史上最黑暗的一天"。
而在中国这边,张积慧的名字一夜之间传遍全军。
鲜花、掌声、荣誉接踵而至,组织上更是对这位年轻英雄格外器重。
26岁的张积慧,站在了人生的十字路口,等待他的将是一个怎样的未来...
【一】贫苦农家走出的飞行员
张积慧的故乡在山东荣成县宁津桥上村,这是一个靠海的小村庄。
1927年2月10日,他出生在一个贫苦农民家庭。
全家7口人,父亲张本周给地主当长工,家里还有三亩薄地,勉强维持生计。
那个年代的农村孩子,能活下来就已经不容易,更别说读书了。
张积慧算是幸运的,10岁那年开始上小学。
村里的私塾先生发现这孩子脑子好使,学东西快,就鼓励他继续读下去。
15岁那年,张积慧考入了宁津中心小学。
1944年,他又进了中学读书。
在那个年代,能读到中学的农村孩子少之又少,张积慧已经算是村里的"知识分子"了。
不过,读书的日子没能持续太久。
1945年初,国家正处在抗战的关键时期,到处都在征兵。
18岁的张积慧放下课本,在4月份报名参加了八路军。
他被分配到山东抗大一分校学习,因为文化程度高,担任了大队文书。
在抗大一分校,张积慧接受了系统的军事训练。
1945年9月,他还和学员们一起参加了解放临沂的战斗,第一次尝到了战争的滋味。
同年11月,他正式加入中国共产党。
1945年抗战胜利后,张积慧随部队辗转到了东北。
就在这时候,他的人生出现了重大转折。
1946年3月1日,东北老航校正式成立。
这是人民军队的第一所航空学校,急需选拔学员。
组织上考察了一批年轻战士,张积慧因为机敏灵活、学习能力强、文化程度高,被选中了。
从此,这个山东农家子弟和天空结下了不解之缘。
东北老航校的条件艰苦得超乎想象。
教学用的飞机都是从日本人手里缴获的破旧货,有日式的,有美式的,型号五花八门。
汽油紧缺,每次训练都得精打细算。
教员也不够,有些刚毕业的学员就得留校当教员。
航校为了躲避国民党的轰炸,不断转移,从通化到沈阳,从沈阳到抚顺,又从抚顺到东安。
张积慧跟着学校四处奔波,在极其艰苦的条件下坚持训练。
飞行训练的风险极大。
那会儿的飞机性能不稳定,摔机是常事,好些学员因此丧命。
张积慧每次起飞前都做好了最坏的打算,可一坐进座舱,所有恐惧就都抛到脑后了。
教员们发现,这个山东小伙子有天赋。
别人要飞十几遍才能掌握的动作,他七八遍就能摸透。
更难得的是心理素质好,遇到突发情况不慌乱,能冷静应对。
1948年7月,张积慧以优异成绩从东北老航校毕业。
因为表现出色,他被留校当了飞行教员。
这一年,他才21岁,已经是人民解放军航校培养出的第一批飞行员了。
1949年底,张积慧调到第五航空学校继续学习深造。
1950年6月毕业后,被分配到空军第4混成旅11团任中队长。
同年下半年,他又改装喷气式战斗机,成为一名歼击机飞行员。
这时候,朝鲜半岛的局势越来越紧张。
1950年6月,朝鲜战争爆发。美国纠集多国军队,打着联合国的旗号入侵朝鲜。
战火很快烧到了鸭绿江边。
人民空军刚刚组建不久,装备不足,训练不够,可国家需要,人民需要。
1950年10月,第一批志愿军跨过鸭绿江。空军也做好了参战准备。
1951年2月,空四师刚刚成立,张积慧就随部队入朝参战,担任空四师12团3大队大队长。
这一年,他24岁。
【二】朝鲜战场的生死考验
刚到朝鲜的日子,对张积慧和他的战友们来说,是一段艰难的适应期。
志愿军空军的飞行员大多和张积慧一样,飞行时间不长,实战经验更是少得可怜。
而对手美国空军呢,飞行员基本都参加过二战,飞行时间动辄上千小时,驾驶的F-86战机性能也比米格-15先进。
空四师到达前线第一个星期,就出了事。
因为经验不足,有4架飞机因为掉队和迷航而损失,3名飞行员牺牲。
这给刚刚入朝的部队当头一棒。
上级紧急叫停,让空四师返回辽阳进行高强度的补充训练。
两次联合演习之后,部队才重新开赴安东机场,准备轮战。
1951年10月16日,张积慧第一次在实战中击落敌机。
那天,美军出动了七八十架飞机,浩浩荡荡地飞过来。
张积慧率领机群迎敌,在空中发现了敌机编队。
他迅速占领有利位置,瞄准一架敌机,三炮齐发,将那架飞机击落。
这是张积慧的第一个战果,也给其他战友打了气。
那次空战,志愿军空军表现不错,美军很快溃逃。
战后,空四师师司令部政治部给张积慧记了一等功。
不过,真正让张积慧名扬军中的,还是后面那次惊险的空战。
那次战斗,张积慧击落了一架敌机后,自己也成了单机。
另一架F-86趁机咬住了他,情况十分危急。
张积慧的战机在敌人的追击下左躲右闪,可对方经验丰富,始终紧咬不放。
更糟糕的是,张积慧发现自己的炮弹已经打光了,油料表也显示快见底了。
按常理,这次是凶多吉少。
可张积慧没有放弃。
他冷静地想:敌人怎么知道我没炮弹?怎么知道我油料不足?既然甩不掉,那就拼了!
他突然做了一个大胆的动作:猛地下滑,侧转180度,头对头向敌机冲过去。
这是标准的"空中拼刺刀"战术,要么敌人躲开,要么两败俱伤。
美军飞行员从来没见过这种不要命的打法,一时慌了神。
他急忙拉起机头想要躲避,可高度太低,反应不及,战机直接撞到了山头上,当场爆炸,机毁人亡。
张积慧驾驶着几乎没油的战机,贴着树梢飞过,安全返回了基地。
这次战斗在部队里传开了,大家都说张积慧胆子大,技术好,关键时刻敢拼命。
上级对他更加器重,认为这是个难得的好苗子。
1952年2月4日,张积慧再次击落一架F-86,荣立二等功。
短短几个月时间,张积慧已经在朝鲜战场上崭露头角。
可他知道,真正的考验还在后面。
美军不甘心失败,不断从本土调来经验丰富的飞行员,企图夺回制空权。
1952年初,美国远东空军结束了流产的"绞杀战"计划后,重新部署兵力。
他们从美国本土调来了一批参加过二战的王牌飞行员,其中就包括戴维斯。
乔治·阿·戴维斯那时候是美国空军第4联队第334中队的中队长。
这个人在美军中名气很大,被称为"空中英雄""双料王牌"。
他在二战中立下赫赫战功,到朝鲜战场后更是连续击落多架米格-15,自认为天下无敌。
美军对戴维斯寄予厚望,让他带队执行重要任务。
而在另一边,志愿军空军也在积极备战,准备给美军一个沉重打击。
1952年2月10日,这个注定要载入史册的日子终于到来了。
【三】一战击落美军"双料王牌"
1952年2月10日上午,朝鲜的天空阴云密布。
美军出动了数批战机,F-84、F-80战斗轰炸机共两批16架,在18架F-86战斗机的掩护下,准备轰炸朝鲜军隅里附近的铁路线。
这条铁路是志愿军的重要补给线,美军一直想切断它。
志愿军空军第4师接到命令,两个团共34架米格-15歼击机紧急起飞,前往拦截。
张积慧驾驶着223号战机,和僚机单志玉编成双机,随大队飞越鸭绿江。
刚进入朝鲜领空不久,张积慧就发现远处海面上空出现了一道道白色的烟迹。
这是敌机活动的迹象。张积慧立刻向带队长机报告。
长机收到情报后,果断下达命令:"投掉副油箱,准备战斗!"
张积慧和单志玉迅速投掉副油箱,猛拉操纵杆,开始爬升。
米格-15的优势就是爬升性能好,他们要抢占高度优势。
战机很快爬升到1万米高空。可就在这时,张积慧发现敌机不见了。
云层遮挡了视线,美军战机藏在云层里,踪迹全无。
两人也因此脱离了大编队。
张积慧稳住心神,一边加大油门追赶编队,一边仔细搜索敌机踪迹。
飞机飞到泰川、纳清亭上空时,情况突然出现了。
从右后方的云层缝隙里,张积慧看到8架美军战机正从上方俯冲下来。
为首的两架已经扑到了他们的尾后,距离越来越近,马上就要进入开火距离。
千钧一发!张积慧迅速提醒单志玉:"注意保持编队!"然后猛地做了一个右转上升的动作。
这个动作恰到好处。美军战机冲得太猛,一下子扑空了,从他们前方冲了过去。
张积慧和单志玉反应极快,立刻反扣,顺势咬住了美军的长机。
被咬住的正是戴维斯驾驶的那架F-86。
戴维斯是老手,一发现被咬住,立刻做出各种规避动作。
他先是急速俯冲,想利用速度优势甩掉追兵。可张积慧紧追不放。
戴维斯又拉起机头,对着太阳的方向快速垂直上升,企图用刺眼的阳光让对方失去目标。
张积慧早有准备,向左侧跃升,避开阳光,继续锁定目标。
戴维斯接连变换战术,又是俯冲又是跃升,可都没能甩掉张积慧。
此时,其他美军战机发现长机陷入险境,纷纷围拢过来,想要解救戴维斯。
单志玉立刻做出反应。
他猛拉机头跃上高空,然后加大油门俯冲下来,一下子把包抄过来的敌机冲散。
这给张积慧创造了宝贵的攻击机会。
张积慧抓住时机,紧追上去。
他第一次开炮时角度不太好,没能击中。
他调整位置,继续追击,一点点缩短距离。
当距离缩短到600米时,张积慧将敌机套进瞄准具光环,三炮齐发。
炮弹准确命中,戴维斯的座机机身冒出火光和黑烟,开始旋转下坠。
这架F-86连同它的飞行员一起,坠落在博川郡青龙面三光里北面的山坡上,摔得粉碎。
击落一架后,张积慧迅速拉起,又发现另一架美军战机正在逃窜。
那架飞机的飞行员已经被吓破了胆,在空中做着不规则的机动,想要逃命。
张积慧和单志玉密切配合,死死咬住这架敌机。
当逼近到400米距离时,张积慧再次开炮,一次命中。
这架敌机当场在空中解体,碎片四散飞落。
前后不到两分钟,张积慧击落了两架美军战机。
可就在这时,其他美军战机蜂拥而来,张积慧的座机被击中。
飞机开始失控,他不得不跳伞。
降落伞在空中张开,张积慧缓缓降落,最后落在志愿军第50军149师的阵地附近。
地面部队的战士们冲过来,把他接住。张积慧平安获救。
而单志玉为了掩护张积慧,继续与敌机拼杀。
他一个人对抗多架敌机,英勇顽强,可终因寡不敌众,被敌机击中,壮烈牺牲。
那一年,单志玉只有25岁。
空战结束后,志愿军第50军149师447团的战士们按照惯例,前往飞机坠落地点搜索。
他们在博川郡青龙面三光里北面的山坡上,发现了那架F-86的残骸。
从残骸中,战士们找到了一些遗物:
一支左轮手枪,一条装有子弹的皮带,弹壳镀铬的,白色锃亮,还有一顶飞行帽,一枚不锈钢的证章。
证章上刻着:第4联队第334中队中队长乔治·阿·戴维斯。
这个发现让所有人都震惊了。
戴维斯在美军中的地位相当于英雄,是美国空军的骄傲,现在竟然被击落了!
消息迅速上报。空军领导机关立即派出调查小组,前往现场核实。
他们仔细勘察了坠机地点,测量了各种数据,最终确认:戴维斯确实是被张积慧击落的。
这个战果太重要了。
击落普通飞行员是一回事,击落美军王牌又是另一回事。
这不光是军事上的胜利,更是政治上的胜利。
1952年2月13日,美国远东空军司令威兰中将发表特别声明,承认戴维斯被击毙。
声明中说,这是"对远东空军的一大打击""一个悲惨的损失""给在朝鲜的美国喷气式飞行员带来了一片黯淡的气氛"。
美国国内也炸开了锅。
戴维斯的死在美国朝野引起巨大震动,不少人开始质疑这场战争。
戴维斯的妻子甚至向美国空军当局提出强烈抗议,指责空军把她丈夫派到危险的战场送死。
《纽约时报》用了"最黑暗的一天"来形容这次失败。
世界各国也纷纷关注此事,英国全国妇女大会甚至向首相请愿,要求立即停止战争,从朝鲜撤军。
而在中国这边,张积慧一夜成名。
1952年2月23日,中国人民解放军总政治部给张积慧记特等功,将他的事迹通报全军。
通报中说:"张积慧同志这种英勇善战的精神,表明了共产党的空中英雄比帝国主义的'空中英雄'高超一倍。"
同年12月,空军正式授予张积慧"一级战斗英雄"称号。
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也授予他一级、二级自由独立勋章和军功章。
单志玉烈士被追记二等功,追认为革命烈士。
1952年7月,张积慧被召回国内,在中南海受到了国家领导人的接见。
那位伟人握着他的手,说了一句话:"你打得好啊!"
这句话成为张积慧一生中最珍贵的记忆。
从朝鲜战场回国后,张积慧成了全军的明星。到哪里都有人认识他,都知道他是击落美军王牌的英雄。各种表彰会、座谈会,张积慧参加了一个又一个。
这时候,组织上开始考虑张积慧的工作安排了。
26岁,一级战斗英雄,击落美军王牌,这样的战绩在全军都是顶尖的。
按理说,应该给他一个重要的职务。
1953年初,空军高层召开了一次重要会议,专门讨论张积慧的职务安排。
会前,已经有消息传出来:组织上准备提拔张积慧当副师长。
26岁的副师长,这在空军历史上是破天荒的事。
消息在部队里传开后,大家的反应不一。
有人觉得理所应当。
张积慧立了这么大功,击落美军王牌,给全军长脸,提拔他当副师长一点不过分。
而且他才26岁,正是年轻有为的时候,应该大胆使用。
也有人觉得不妥。
副师长可不是个简单的职务,要管理整个师的训练和作战,要协调各个团的关系,要在关键时刻做出正确判断。
张积慧虽然会打仗,可指挥经验有多少?能胜任吗?
不过,这些讨论都只是私下里的议论。
真正有决定权的是空军高层领导。
那天的会议在空军司令部召开,参加会议的都是空军的高级将领。
张积慧的任命问题被列为重要议题。
会议开始后,有人先发言,列举了张积慧的战功和表现,提出应该提拔他当副师长。
理由很充分:年轻有为,战功卓著,在部队有很高的威望,提拔他既能激励全军,也能让英雄得到应有的待遇。
其他与会者纷纷点头,气氛很好。看起来,这个任命应该没什么悬念了。
可就在这时,坐在首位的那个人开口了。
他没有直接表态,而是提出了一些问题:
张积慧现在的飞行时间有多少?参加过多少次大规模的编队作战?
有没有担任过师级干部?对空军的战略战术了解有多深?
这些问题一出,会场的气氛突然变了。
大家意识到,事情可能没那么简单。
这位领导的态度,似乎不是那么支持张积慧直接升任副师长......
【四】刘亚楼的反对与考量
会议室里陷入了短暂的沉默。
所有人都看着刘亚楼,等待他的表态。
刘亚楼是空军司令员,1910年出生于福建武平,1929年参加红军,参加过长征,在苏联伏龙芝军事学院学习过,还参加过苏联卫国战争。
解放战争时期担任东北野战军参谋长,跟随林彪打遍大江南北。
1949年,他被任命为空军司令员,负责从无到有组建人民空军。
这样的资历,这样的威望,他说的话分量极重。
刘亚楼环视了一圈会场,缓缓开口:"张积慧的功劳,我承认。击落美军王牌,这战绩确实了不起。
在座的各位,谁能在飞行时间只有300多小时的情况下,击落一个飞行3000多小时的对手?张积慧做到了,他是好样的。"
大家松了口气,以为刘亚楼要表态支持了。
刘亚楼话锋一转:"可是,我要说一个'但是'。击落敌机和指挥部队,是两码事。
一个优秀的飞行员,不一定就是一个优秀的指挥员。"
他站起身,在会议室里来回踱步:"你们知道美国空军培养一个师级指挥员要多久吗?至少十年。
十年的系统训练,上千小时的飞行时间,参加过各种复杂条件下的作战演习,还要学习战略战术、指挥艺术、后勤保障等等一大堆东西。"
"张积慧现在有什么?300多小时飞行时间,参加过十几次空战,打得很漂亮,可这些够吗?
副师长要干什么?要指挥全师的作战,要制定训练计划,要协调各个团的任务,要在关键时刻做出正确判断,要对上千名官兵的生命安全负责。"
刘亚楼停下脚步,目光扫过在座的每一个人:
"张积慧能做到吗?我不是怀疑他的能力,我是觉得他需要更多的历练。
现在就让他当副师长,表面上看是重用他,实际上是害他。"
有人小声嘀咕:"那怎么办?总不能不提拔吧?这对英雄太不公平了。"
刘亚楼摆摆手:"谁说不提拔了?我的意见是,让他当团长。"
团长?会议室里一片哗然。
从大队长直接升副师长,那是连升两级。
可从大队长到团长,只是升一级,而且团长比副师长低一级,这算什么?
刘亚楼继续说:"团长是基层主官,直接带兵,直接参与训练和作战。在这个位子上,张积慧能学到真本事。
他可以了解一个团是怎么运作的,怎么制定训练计划,怎么处理各种突发情况,怎么管理几百号人。
这些经验,在副师长的位子上是学不到的。"
"让他当两年团长,把基层工作摸透了,把指挥艺术学到手了,根基打牢了,再往上提拔。
那时候提拔他当副师长、师长,甚至更高的职务,他能站稳脚跟,能做出成绩。
这才是真正为他好,为空军好。"
刘亚楼的这番话,让在座的人都陷入了思考。
仔细想想,确实有道理。张积慧是个好飞行员,可要当好一个师级指挥员,光会飞是远远不够的。
会议最后,大家经过讨论,接受了刘亚楼的意见。
决定任命张积慧为空三师九团团长。
会后,刘亚楼专门找张积慧谈话。
张积慧听说自己要当团长而不是副师长,心里确实有些失落。
他也是血气方中的年轻人,立了这么大功,结果只升一级,换谁心里都会有想法。
刘亚楼看出了他的心思,没有绕弯子,直接说:
"小张,你心里是不是觉得委屈?觉得自己立了大功,应该往高处走,结果只给了个团长?"
张积慧不敢说,只是低着头。
刘亚楼叹了口气:"你知道我为什么反对让你当副师长吗?不是因为你能力不行,而是因为你现在还不具备当副师长的条件。"
"飞行技术好,战斗勇敢,这是优秀飞行员的标准。
可要当好一个指挥员,还需要更多的东西:战略眼光、组织能力、管理经验、临机决断,这些都不是一天两天能学会的。"
"团长这个位子,看起来不如副师长高,可对你来说,是最好的历练机会。
在这个位子上,你能真正学会怎么带兵,怎么打仗,怎么把个人的勇敢和集体的力量结合起来。
两年之后,你就会明白我今天为什么这么说。"
刘亚楼拍了拍张积慧的肩膀:"记住,根基不稳,爬得再高也会摔下来。踏踏实实走好每一步,才能走得更远。"
张积慧听完这番话,心里的疙瘩慢慢解开了。他明白了,刘亚楼不是不重视他,而是在为他的未来着想。
1953年,张积慧正式就任空三师九团团长。
【五】从团长到师长的成长之路
当团长的日子,和当飞行员完全不一样。
以前,张积慧只要管好自己就行,飞好飞机,打好仗,任务就完成了。
可当了团长,他要管一个团的几百号人,要负责训练、作战、后勤、思想工作,每天都有处理不完的事。
刚开始,张积慧确实有些手忙脚乱。
制定训练计划时考虑不周,导致有些飞行员训练强度过大,有些又训练不足。
组织作战演习时,各个大队之间的协同出了问题,险些造成事故。
团里一些老飞行员对这个年轻团长也不太服气。
他们承认张积慧打仗勇敢,技术好,可当团长不光要自己会飞,还要会管人、会指挥。
一个26岁的小伙子,凭什么管我们?
面对这些困难,张积慧没有退缩。
他虚心向老同志请教,每天加班学习指挥理论,研究战术战法。
遇到不懂的问题,就找师里的领导请教。
训练时,张积慧每次都亲自上机飞,和战士们在一起。
他把每个飞行员的特点都摸清楚了,谁擅长空战,谁擅长对地攻击,谁容易紧张,谁胆子大,他心里都有数。
根据每个人的特点,张积慧调整训练方案,做到因材施教。
慢慢地,团里的训练水平上去了,飞行事故率也下降了。
在一次全师的考核中,九团取得了第一名的好成绩。
刘亚楼专门到九团视察,看到张积慧把团带得这么好,脸上露出了欣慰的笑容。
不过,张积慧当团长的时间并不长。
因为他表现出色,1953年9月,组织上决定送他去苏联莫斯科红旗空军学院指挥系学习。
这是一次难得的深造机会。
红旗空军学院是苏联最好的空军院校,培养了大批优秀的空军指挥员。
能去那里学习,说明组织对张积慧寄予厚望。
在苏联的四年多时间里,张积慧系统学习了空军战术理论、作战指挥、军事科学等课程。
他如饥似渴地学习,把所有能学的知识都学到手。
苏联的教学很严格,对学员要求很高。
张积慧凭着刻苦努力,不但顺利完成了学业,还取得了优异的成绩。
1957年11月,他从红旗空军学院毕业回国。
这时候的张积慧,已经不是当年那个只会飞行的年轻人了。
经过团长岗位的历练,加上在苏联的系统学习,他已经成长为一个懂战术、会指挥、有经验的军事指挥员。
回国后,张积慧被任命为空军航空兵第六师第十八团团长。
他把在苏联学到的知识用到实践中,把十八团带得有声有色。
1959年,张积慧升任航空兵第六师副师长。
这一次,没有人再质疑他的资格了。
经过六年的历练,他已经具备了担任师级指挥员的能力。
1961年,张积慧率空军第十六师四十八团执行入闽轮战任务。
那时候,台湾方面经常派飞机侵扰大陆沿海,空军需要轮流派部队去福建执行防空任务。
张积慧带领四十八团圆满完成了任务,得到了上级的表彰。
这次轮战,也进一步锻炼了他的指挥能力。
1965年,张积慧升任航空兵第二十七师师长。
从副师长到师长,他只用了六年时间。
当上师长后,张积慧管理的范围更大了,责任也更重了。
一个师有好几个团,上千名官兵,几十架飞机,训练、作战、后勤、装备维护,样样都要管。
张积慧把当年刘亚楼跟他说的话牢记在心:要打好根基,要踏踏实实做事。
他从不马虎,每一项工作都认认真真完成。
二十七师在他的带领下,成为空军的一支劲旅。
多次参加演习,多次获得表彰。
1969年3月,张积慧升任空一军副军长。
空一军是空军的王牌部队,番号排第一,地位重要。
能当上这支部队的副军长,说明张积慧已经进入了空军的核心层。
1970年4月,张积慧升任空一军军长。
从团长到军长,他走了17年。
这17年里,他没有走捷径,没有投机取巧,而是一步一个脚印,踏踏实实把每一个岗位做好。
1973年5月,张积慧升任空军副司令员。这一年,他46岁。
从1927年出生的贫苦农家子弟,到空军副司令员,张积慧用了46年时间。
回过头看,如果当年刘亚楼没有坚持让他从团长干起,而是直接提拔为副师长,会是什么结果?
很可能,张积慧会因为经验不足、能力不够而难以胜任,最后要么被调整,要么被边缘化。
那样的话,就不会有后来的师长、军长、副司令员了。
刘亚楼用他的远见卓识,为张积慧铺就了一条稳健的成长之路。
【六】人生起伏与最后岁月
1973年到1978年,是张积慧人生的高光时刻。
作为空军副司令员,他分管部队训练、作战准备等重要工作。
那几年,中国空军正在进行现代化建设,引进新装备,改进训练方法,提升作战能力。
张积慧在其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他经常下部队检查工作,和飞行员们谈心,了解基层的实际困难。
他还主持制定了一系列训练大纲和作战条令,推动了空军的正规化建设。
可是,1978年7月,张积慧的命运发生了急转直下的变化。
在那个特殊时期,张积慧被审查,1978年7月至1980年8月,他被关押了两年。
这两年对张积慧来说,是人生中最黑暗的时期。
一个战功赫赫的英雄,一个空军副司令员,突然被关押起来,个中滋味可想而知。
1980年8月,张积慧被释放。可他没有恢复原职,而是被调到地方工作。
从大军区副职的空军副司令员,一下子变成了地方的副厂长,职务连降六级。
1980年9月,张积慧被调到成都国营第420厂任副厂长。
这是一个生产飞机零部件的工厂,张积慧负责后勤和生产管理工作。
从指挥千军万马的空军副司令员,到管理一个工厂的副厂长,这个落差实在太大了。
换作别人,可能早就心灰意冷了。可张积慧没有。
他还记得当年刘亚楼跟他说的话:不管在什么位子上,都要踏踏实实做好本职工作。
既然组织安排他到工厂,那就认认真真把工厂的工作做好。
在420厂的三年里,张积慧努力适应新的工作环境,学习工厂管理知识。
他经常到车间去,和工人们在一起,了解生产情况,解决实际问题。
1983年11月,张积慧又有了新的工作调动。
他被调到山东烟台市任副市长。
烟台是张积慧的家乡山东的一个重要城市。
作为副市长,张积慧分管工业、科技等工作。
他利用自己在部队的经验,推动烟台的工业发展,取得了不错的成绩。
1987年12月,张积慧改任烟台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一直干到1990年。
1990年7月,一个好消息传来。
经中央军委研究决定,张积慧的关系收回部队,恢复大军区副职待遇,离职休养。
这个决定,对张积慧来说意义重大。
它意味着组织上对他的认可,对他过去功绩的肯定。
从1980年到1990年,整整十年时间,张积慧终于等到了这一天。
离休后的张积慧,一直关心着人民空军的发展。
他经常受邀参加空军的各种活动,和年轻的飞行员们交流经验,讲述当年的战斗故事。
1991年1月,张积慧荣获中国人民解放军独立功勋荣誉章。
这是对他一生军旅生涯的总结和肯定。
进入21世纪后,张积慧的身体逐渐衰老,可他的精神依然矍铄。
他经常说:"是党和人民培养我当上了飞行员。有生之年能为社会和人民做些有益的工作,是我最大的快乐。"
2023年4月26日清晨6时06分,张积慧在北京逝世,享年96岁。
2023年8月6日上午,北京八宝山殡仪馆大礼堂举行了张积慧遗体告别仪式。
灵堂中间悬挂着英雄的遗像,周围摆放着许多花圈。
张又侠、何卫东、俞正声、迟浩田、范长龙、许其亮、李尚福、刘振立、苗华等领导及老首长,军委办公厅、军委政治工作部、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及张积慧家乡等有关单位、友人,纷纷通过来电、敬献花圈和花篮等形式,表示哀悼、慰问。
张积慧的一生,从贫苦农家子弟到人民空军的一级战斗英雄,从朝鲜战场上击落美军王牌到担任空军副司令员,经历了无数风雨,也收获了无数荣誉。
他用自己的经历证明了一个道理:根基稳,才能走得远;一步一个脚印,才能走得更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