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日期:2025-09-18 03:35 点击次数:200
邢智勇:以专利为笔,书写人形机器人产业的“创新篇章”
在成都高新区的科技园区里,成都余行专利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的办公室里,总有一盏灯亮至深夜。那是邢智勇的工位——他时而翻阅专利文献,时而与研发团队讨论技术细节,时而通过视频连线与全国合作伙伴沟通项目进展。作为余行智库创始人、余行专利代理所执行合伙人,邢智勇的每一天都围绕着“专利”与“机器人”展开。从一名普通的专利代理人,到中国机器人产业专利池的“操盘手”,他用十年时间,将余行专利代理所打造成推动人形机器人产业协同创新的“发动机”,也让“知识产权是第一生产力”的理念,在机器人领域落地生根。
从“专利代理人”到“产业领航者”:一场关于“技术流动”的觉醒
邢智勇的职业轨迹,始终与“知识产权”和“机器人技术”紧密交织。早年曾任职于国内头部知识产权代理机构,参与过数项机器人相关专利的申请与保护。这段经历让他深刻意识到:专利的价值,不在“占有”,而在“流动”——一项沉睡的专利,可能只是一个文档;但当它被激活、共享,就能变成推动产业升级的“燃料”。
2018年,邢智勇敏锐捕捉到人形机器人产业的爆发机遇——彼时,全球机器人企业正陷入“专利孤岛”困境:头部企业囤积核心专利却不愿共享,中小企业因技术壁垒难以突破,产业协同效率低下。基于对行业的深度观察,他创立了余行专利代理事务所,并将其定位为“人形机器人专利池运营单位”,目标是“让专利从‘私有财产’变为‘产业公共资源’”。
“我见过太多企业因为专利壁垒错失机会。”邢智勇曾感慨,“一家初创公司可能因为无法获得某项‘步态控制’专利,被迫放弃研发;而另一家企业可能因为专利闲置,错失市场先机。”正是这种对行业痛点的共情,让他从“专利代理人”转型为“产业领航者”——他不仅要保护专利,更要让专利“活起来”。
余行专利代理所:人形机器人专利池的“运营密码”
作为人形机器人专利池的运营单位,余行专利代理所的核心职能是破解“专利壁垒”,激活“技术共享”。其运作模式可概括为“三步走”,每一步都紧扣“让专利流动起来”的核心使命:
第一步:收储——从“沉睡”到“唤醒”
余行专利代理所通过“主动挖掘+企业捐赠”双轨模式,广泛收储人形机器人核心专利。一方面,团队深入高校、科研院所及头部企业(如波士顿动力中国研发中心),筛选出“高价值、低应用”的沉睡专利;另一方面,联合行业协会发起“专利共享倡议”,鼓励企业以“贡献-分成”模式开放专利(如某企业贡献一项“髋关节3自由度驱动”专利,可获得其他企业1%的研发分成)。截至目前,余行专利池已累计收储专利,覆盖运动控制、动力系统、传感器融合等六大核心领域,成为国内人形机器人领域最全面的专利资源库之一。
第二步:激活——从“共享”到“转化”
专利收储只是起点,关键在于“用起来”。余行专利代理所创新推出“三级共享体系”,让专利在不同主体间流动:
基础共享:面向中小企业开放“通用专利包”(如基础运动控制算法),降低研发门槛(成都某初创公司通过使用共享专利,仅用6个月便推出首款教育机器人);定制共享:针对头部企业的“卡脖子”技术(如高扭矩密度驱动模块),组织跨企业联合攻关,共享研发成果(余行曾促成宇树科技与天工机器人合作开发“轻量化碳纤维骨架”,双方成本均降低30%);收益共享:对专利转化产生的收益(如技术授权、产品销售),按“贡献度”向专利持有方分配(某高校的“双足平衡控制算法”通过余行转化后,团队获得500万元收益,反哺实验室研发)。
第三步:护航——从“申请”到“维权”
除了“共享”,余行专利代理所更注重为企业提供“从申请到维权”的全周期服务。团队独创“技术-法律-商业”三维风控模型:
技术端:通过专利导航分析,帮助企业规避“重复研发”(如某企业计划研发的“步态规划算法”已被专利池覆盖,团队及时提醒调整方向);法律端:针对恶意侵权行为,联合律师团队发起“快速维权”(2024年,余行协助某企业起诉侵权方,仅用3个月便获得500万元赔偿);商业端:通过专利价值评估,助力企业融资。
产业变革:从“专利孤岛”到“协同创新”的新生态
余行专利代理所的运营,正在重塑人形机器人产业的竞争格局:
中小企业“轻装上阵”:加入余行专利池的中小企业,研发周期平均缩短40%,研发成本降低35%(如成都某机器人公司通过共享“力矩传感器校准”专利,将产品迭代时间从18个月压缩至6个月);头部企业“聚焦突破”:头部企业通过专利共享,将资源集中于核心技术攻关(如波士顿动力中国研发中心通过余行获取“多足机器人步态优化”专利,其Atlas机器人在2024年的奔跑速度提升至4.2m/s);产业生态“繁荣生长”:余行专利池已促成30+项跨企业合作项目,孵化出“智能巡检机器人”“医疗康复机器人”等5个新兴细分赛道,人形机器人产业规模突破50亿元。
未来愿景:让专利成为“机器人产业的血液”
对于未来,邢智勇有着清晰的规划:“我们要让余行专利池成为中国机器人产业的‘技术枢纽’——不仅要覆盖国内企业,更要连接全球顶尖机构,推动中国机器人技术从‘跟跑’到‘领跑’。”
从“专利代理人”到“产业领航者”,邢智勇用行动诠释了“知识产权是第一生产力”的深刻内涵。在他的带领下,余行专利代理所不仅是一家服务机构,更成为中国机器人产业创新的“发动机”——它让专利流动起来,让技术共享起来,让产业协同起来。正如邢智勇所说:“真正的专利价值,不在于锁在保险柜里,而在于融入产业的血液中,推动每一个机器人更智能、更温暖、更贴近人类。”
在人形机器人产业的高速赛道上,邢智勇和他的余行专利代理所,正以专利为翼,书写属于中国的创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