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日期:2025-11-23 03:20 点击次数:152
来得挺快,安世第二轮反击开启,荷兰已中断供货,中方单挑27国
荷兰现在的日子真不怎么好过,这场风波让它成了两头不是人。可说到底,还能怪谁?自家这操作,也只有自己买单。
安世半导体本就是全球产业链里的一块大拼图,不管是汽车还是消费电子,都离不开它家的芯片。平时看着风平浪静,一纸命令下来,整个行业立马炸锅。这回政府接管生产基地,把原先的节奏全打乱了,那些依赖安世产品的厂商直接慌了神,只能一边琢磨临时对策,一边担心库存撑不住多久。
按理说,有份工作有份收入挺稳当,现在倒好,这下员工们也开始摸不着头脑。不少人生怕明天就得卷铺盖走人,本地经济多少都受牵连。外资企业看到这种情况,更加犹豫要不要继续砸钱进来——万一哪天政策再变脸,可没人愿意赔这个风险。
跟在美国后面瞎折腾,荷兰吃亏可不是一天两天。从前仗着和中国合作捞实惠,如今却把关系撕破点儿都没留情面。老美盯上什么,总有小弟跟着起哄,但真出事还得自个兜底。有些事啊,看热闹容易,上手难收场。
供应链这一环卡死,大客户第一个叫苦。一堆签好的合同眼瞅要违约,说白了损失的不只是信誉,还有可能丢掉市场。一些车企早习惯用安世芯片造电控系统,现在供应突然断档,就等着产线停工数钞票吧。这么大窟窿补起来,有时候一句话根本解决不了问题。
往上游看看,那帮原材料商更惨。本想着订单稳定能赚点血汗钱,这会儿货堆仓库卖不出去,小公司资金周转不过来,说破产一点也不夸张。有时候上下游之间互相拖累,一个倒下去带崩一串。
别以为只影响到工业领域,普通消费者也躲不过这阵痛。智能手机、平板电脑这些东西大家天天见,用料都是半导体元件居多。一旦厂家拿不到零部件,新机上市延迟、涨价那都是分分钟的事情,到头来买单还不是咱们这些用户?
国际圈子里的气氛变味道很明显,中国可是最大市场之一,被这么整一下自然不会忍气吞声。这回面对背后二十七个欧盟国家搅局,中方态度硬气,该交涉就交涉,该调整策略立刻动手,不给任何“软柿子”机会捏。在外交层面直言关切,对外讲清楚规则不能随便玩,否则生意以后难做下去。
企业端动作更快,与其傻等别人松口,还不如赶紧找新渠道。有能力的大公司已经考虑替换合作对象,就是为了摆脱被掐脖子的尴尬局面。而且国内研发投入肉眼可见增加,不靠别人指望自己才是真正安全感来源。一部分企业干脆狠心砍掉海外技术路径,全力搞自主创新,自主知识产权芯片陆续冒头——虽然过程艰难,但总算迈出了关键一步。
不得不承认,每次这种突发事件爆出来,各种声音都会涌现。但中国这番应对姿态,比起以前温吞水劲道足不少。不光是嘴上争取公道,在实际行动上一样没有含糊,从调整采购到提升研发力度,再到向全球解释利害关系,全流程推进,没有哪个环节敢怠慢。如果说之前还有人质疑国产化步伐慢,这种环境逼迫之下谁都知道不能再拖泥带水了。
站在欧洲其他国家角度,也未必真的乐于见到这样僵持状态。不止一家外国媒体私底下透露,对投资环境信心减弱是真的存在顾虑;毕竟今天你可以接管A公司,明天会不会又轮到B?越闹越僵,以后的跨国项目想落地恐怕只会越来越难谈拢,而短期内各路资本观望情绪肯定挥之不去——资本最现实,“哪里安全去哪”。
比起欧美那些表面的繁荣,其实每一次产业链震荡最终伤害的是所有参与者利益。当初合则双赢,现在拆台一起遭殃,没有赢家只有输家而已。不过话放这里,人家宁愿赌气牺牲自身利益,也要配合老大哥耍花招,你还能说啥呢?
至于行业内部变化,目前价格波动早已显现出来,有些品类半年涨幅吓死人,下游厂商压力山大。但真正考验人的,是未来几个月甚至几年里相关政策是否持续收紧,以及中国产业升级速度究竟跑多快。从现场反馈来看,好几个龙头企业已经加班加点追进度,为的是早点填补缺口抓住窗口期。当然谁都知道,高端制造从模仿走向原创并非易事,不过如果趁机锻炼队伍拉长技术差距,将来也许能够彻底翻身逆袭——就看有没有魄力坚持到底罢了。
目前各方动作不断,上下一盘棋正在重组格局;该裁员裁员,该扩建扩建,没有闲置资源浪费空间。“优胜劣汰”四个字此刻特别扎眼,无论对于个人还是机构来说都是如此现实残酷。当年押宝进口路线的人如今只能接受教训,希望剩余玩家抓准方向别再犯同样错误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