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日期:2025-10-09 11:39 点击次数:59
造价行业的“三角困局”:甲方、咨询、施工方各有各的难,谁也逃不掉
“造价这行,现在是甲方愁出钱,咨询愁干活,施工方愁回款,仨人凑一起,全是无奈。”在工地摸爬了十年的老造价师张哥,最近对着一份结算单叹气。本该各司其职的建设、咨询、施工三方,如今却像被绑在一根绳上的蚂蚱,陷入了互相牵绊的“三重困境”,没人能独善其身。
建设方:想省成本却处处受限,钱花得憋屈
甲方的日子早不是“拍板给钱”那么轻松了。现在项目利润薄,老板天天盯着成本,要求“一分钱掰成两半花”,可实际操作中处处是难题。先是招投标阶段,想找报价合理的施工队,却架不住低价竞标乱象——明明成本要1000万的工程,有人800万就敢接,后期要么偷工减料,要么天天找理由签证加钱,反而花了更多冤枉钱。
好不容易项目开工,财务又传来坏消息。就像最近业内都在说的,连头部建筑企业负债率都普遍在80%左右,有的现金流还是负数,甲方自己的资金链都绷得紧,工程款支付总要拖一拖。更头疼的是结算环节,明明咨询公司已经出了审核结果,总公司却要层层复核,要求反复调整,最后不仅施工方怨声载道,自己也落了个“故意刁难”的名声。想严控成本却总踩坑,想加快进度又缺资金,甲方的无奈全藏在签不完的审批单里。
咨询方:夹在中间当“受气包”,干活没底气
造价咨询夹在甲方和施工方中间,更是成了两头受气的“夹心饼干”。以前靠审减额赚服务费,现在新规明确审减费不能超过总服务费的50%,还得建设方掏钱,不能再找施工方要费用,收入少了不说,立场更尴尬。甲方催着“多审减点成本”,施工方骂着“故意砍价”,咨询员只能拿着图纸和规范反复核对,可就算这样,还得自己跑现场核实资料,不能随便把举证责任推给施工方。
更要命的是人才跟不上。现在行业都在搞数字化转型,BIM建模、碳成本核算成了刚需,可公司里懂技术又通法律的复合型人才少得可怜。刚毕业的年轻人会用软件,但看不懂施工工艺;老员工经验足,却玩不转智能算量工具,眼睁睁看着效率比别人低一半。一边是甲方的硬性要求,一边是自身能力的短板,咨询方想好好干活都没底气,只能硬着头皮熬。
施工方:回款难如登天,干着活心里发慌
施工方的痛点更直接:活儿干完了,钱却拿不回来。为了拿项目,当初签合同时就没敢提太苛刻的付款条件,现在工程竣工了,结算却成了“持久战”。咨询公司审核要排队,甲方内部复核又要等,一套流程走下来大半年,工程款迟迟不到账。有个做分包的老板吐槽,自己垫资买了材料、付了工人工资,可甲方一句“资金紧张”,就让他欠了一屁股债,工人天天上门要工钱,他只能天天去甲方办公室蹲守。
就算到了结算环节,麻烦也没停。施工方报上去的结算单,咨询公司动不动就“凭感觉砍价”,问理由只说“不符合常规”,却拿不出明确依据;好不容易核对清楚了,甲方又说“审减额不够”,要求重新核算。更憋屈的是,要是报的结算里审减额过高,还可能被按违约处罚,真是干得多错得多,最后连自己的辛苦钱都没着落。
破局难在哪?三方困局成了“死循环”
其实三方的无奈早就形成了恶性循环:甲方资金紧张拖回款,施工方为周转偷工减料,咨询方夹在中间难以公允审核,最后项目质量受影响,甲方更不敢轻易给钱。说到底,问题出在机制和转型的脱节——甲方缺科学的成本管控体系,咨询方缺复合型人才和数字化工具支撑,施工方缺规范的结算保障,三方各守着自己的难题,却没人能先迈出破局的一步。
不过也不是没有转机,新规明确咨询费由甲方支付、要求审减必须有依据,就是在理顺三方关系;咨询公司开始搞“法律+咨询+设计”全链条服务,也是在提升专业能力。或许再等些时日,随着政策完善和行业转型,甲方能花得明白,咨询能干得踏实,施工方能拿得放心,造价行业才能真正走出这层困境。
你在造价行业是哪一方?有没有遇到过让人头疼的“扯皮事”?要是想吐槽吐槽,或者想要最新的结算新规解读,我可以帮你整理,咱们一起聊聊怎么在困境里少走点弯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