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日期:2025-10-09 00:40 点击次数:140
2025年10月,朝鲜计划举行盛大的建党80周年阅兵式,这次阅兵规模空前,远超以往。 与此同时,亚太经合组织(APEC)非正式领导人会议将在韩国庆州召开。 这两起事件在时空上的接近,为朝鲜半岛局势创造了新的可能性。
就在APEC峰会前夕,朝鲜最高领导人金正恩在最高人民会议上发表讲话,明确表示“朝鲜绝不可能放弃核武器”,但留下了一个关键条件:如果美国不再要求朝鲜无核化,则朝美存在对话可能性。 这一表态虽然设有前提,但较之以往态度明显软化,为美朝直接对话留出了后门。
朝鲜为庆祝建党80周年,预计在10月10日举行大规模阅兵。 从人员与规模来看,此次阅兵远超以往。 过去两年,朝鲜为俄军充当“代工厂”,获得了宝贵经验,这将对其常规战斗力产生质的提升。 此次阅兵能否出现更多品类的无人机等装备,受到国际社会广泛关注。
金正恩很清楚,其手中底牌不仅仅是战略核武器,更是在关键时刻有一战之力的常规作战部队。 如果等韩国现代化装甲、战机肆意侵犯时,自己还只能拿冷战时期的步兵火炮来还击,那后果是难以想象的。
回顾2019年2月,越南河内,金正恩和特朗普的“世纪会谈”以无果而终。朝鲜曾同意报废宁边核设施,但美方坚持“完全无核化”前提,最终不欢而散。 河内峰会的失败成为美朝互信的最大障碍。
2024年7月、8月,金与正两次公开发声,强调“美国如不放弃无核化前提,朝鲜不会与之对话”。美国国务院则重申“无核化”底线,双方立场僵持。 布鲁金斯学会的分析认为,目前美朝对话“几无突破可能性”,短期内破冰难度极大。
特朗普此前表示将在APEC峰会期间与两位“大人物”见面。 一位属于基本确定状态,另一位似乎也从起初的“闭门不见”,到现在留有余地,愿意沟通的状态。 若特朗普真想与朝鲜面对面谈论些什么,他完全可以暂时性的口头承诺,只要找到台阶下,那么他本人重返三八线,实现再次具有跨时代意义的会晤,并不算困难。
韩国李在明政府急需改变朝鲜半岛紧张的对立现状。 安全焦虑存在一天,韩方对美军的依赖程度就越大。 韩国数次抛出的橄榄枝,大多被“已读不回”。但在九三阅兵上,韩方紧急改派3号人物访华,尽管只得到朝鲜方面回应一个字,仍被李在明政府解读为朝韩关系的重大突破。
过去两年,朝鲜官方文件中陆续删除“南北统一”表述,多次公开批评韩国“追随美国”,将其定位为“敌对国家”。 半岛南北政治氛围陷入冰点,双方高层沟通陷入停滞。 韩国希望通过APEC等国际场合“重启对话”,但朝鲜国内强硬保守派主导舆论,任何与韩国靠近的举动都面临巨大压力。
外交部发言人郭嘉昆9月22日在例行记者会上表示,希望有关方正视半岛问题的症结和根源,坚持政治解决大方向,为缓和紧张局势、维护地区和平稳定作出努力。
中俄给朝鲜提供的单方面安全保障,更像是个兜底条款,而美国承诺不寻求与朝鲜发生冲突,才能让后者安心的去搞生产建设,也能在一定程度促进朝鲜半岛的稳定局势。 这就是解铃还须系铃人。
美国政治制度的不确定性以及特朗普本人的反复无常,就注定美方与任何一国达成的协议,都有可能随时作废的可能性。 特朗普在第一个任期内,美国和朝鲜的紧张关系得到了极大的缓和,但美国却并没有放松对朝鲜的打压遏制。
除了原定不变的联合军演以外,美国更是多次公开要对朝鲜采取“强制行动”,这也让美朝关系彻底跌至低谷。 即使特朗普强调与金正恩有“非常好的关系”,但截止到目前,朝鲜并没有就这一表态作出任何回应。
从特朗普上台以来的三年时间里,美国对朝政策历经了由单一的“极限施压”到“接触”再到“接触与施压并举”的过程。 特朗普对朝政策的多变,深刻体现出了其政策内在的不确定性和不稳定性。
特朗普政府认为,如果朝鲜无法实现完全、可查证、不可逆的无核化,美国就不会解除对朝制裁。 美国对朝缺乏信任,担心制裁减轻乃至解除,会让目前取得“冻核”成果前功尽弃,朝鲜弃核便会缺乏足够的外在压力。
朝鲜希望美国可以解除全部的制裁,并且恢复对朝鲜的援助计划,作为“回报”,朝鲜会“分阶段”放弃核武器的研发计划,但美国则希望朝鲜可以“全面无核化”。 归根结底,朝鲜和美国的利益诉求存在无法调节的矛盾和分歧。
布鲁金斯学会2025年8月的半岛报告称,朝鲜对外政策重心已完全向北京倾斜。 经济上,2024年中国对朝贸易额比三年前增长近50%。 北京成为朝鲜经济和安全的最大支点。 多家智库指出,朝鲜对美韩的态度强硬,但对中国始终保持高度一致和信赖。
美军核动力航母“卡尔·文森”号于2025年3月2日抵达韩国釜山,计划参与美日韩联合军演,被外界视为对朝鲜此前试射战略巡航导弹的威慑。 这种“胡萝卜加大棒”的策略,反映出特朗普政府试图平衡外交接触与军事施压的双重目标。
特朗普的韩国之行还未启程,便注定是收获颇丰,若一切得以顺利推进,兴许会成为挽回惨淡支持率,避免政府停摆的一剂良方。 前提是,他别再临场发挥,搞得所有人都不快,让此次难得的齐聚一堂,变成不欢而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