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日期:2025-09-18 20:20 点击次数:158
1949年1月6日,人民解放军自东、北、南三个方向对杜聿明集团展开全面进攻,迅速突破其防御工事。9日实施炮击,俘虏杜聿明,击毙第二兵团司令邱清泉,淮海战役至此结束。此战对蒋介石嫡系部队造成重创。
杜聿明、黄维等124名将级军官遭俘,兵团司令黄百韬开枪自尽,中将军长熊绶春中弹身亡,兵团司令邱清泉亦被击毙。遭俘及阵亡的高级别将领中,多数出自黄埔系。蒋介石“五虎将”之首、国民党二级陆军上将、在军阀混战中屡获胜利的“福将”、抗日战争中迅速撤退的“长腿将军”、被邱清泉赞为“总座高见”的总司令、遭白崇禧讥讽为“猪将军”的国民党徐州“剿总”总司令刘峙,却悄然从战场撤离。
【红土地上的白将军】
江西吉安是闻名全国的将军之乡,亦是知名老革命根据地。此红色土地上,涌现众多功勋显赫的共和国将军。梁必业、梁兴初、李作鹏等13位开国中将及33位开国少将皆出自此地。然而,这片土地上亦出现积极“剿共”而获蒋介石重用的刘峙。
刘峙外表看似肥胖、眼神呆滞,但他曾是具备文韬武略的革命青年。他出身贫苦,幼年丧父,随母亲漂泊无依,后幸得一位青年军官收为养子,生活才逐渐稳定。此后,他赴日本留学,在天主教学校学习英语,因成绩突出考入长沙陆军小学堂,以学生军身份参与武昌起义,后考入保定军校第二期。
刘峙幼年丧父,这一经历几乎伴随其一生。步入社会后,他急切渴望改变自身命运,成为受人敬重之人。刘峙在回忆录里记录:“社会始终是竞技之地,观众不会为失败者喝彩……孤苦与贫困给予我沉重打击,却也让我愈发坚忍与自立。”
1924年夏季,经保定军校同期学员何应钦引荐,刘峙进入黄埔军校担任教职。在此期间,他认定无条件服从蒋介石是"改变自身命运"的关键路径。"中山舰事件"发生时,刘峙指挥部队拘捕中山舰舰长、共产党员李之龙,并扣押第二师及海军系统内全部党代表和共产党员。当晚包惠僧质询其行为动机时,他直言:"具体缘由我也不甚清楚,只知遵循校长意志行事,校长指令为何便执行为何。"
刘峙对蒋介石极为顺从、忠诚,即便遭蒋介石斥责,也沉默不语,此乃蒋介石对其格外看重的主要原因。故而,即便刘峙各方面表现欠佳,对蒋介石而言,唯命是从便已足够。
【“猪将军”屡战屡败,屡败绿升】
1930年冬季,中原地区大规模战事结束,蒋介石委任刘峙担任开封绥靖公署主任及河南省政府主席。蒋鼎文、顾祝同等旧日好友为其举办饯行宴席。刘峙生平无烟酒嗜好,却热衷于赌博且追求胜利。宴席结束后在牌桌之上,手气不佳的刘峙将新领取的军饷全部输光,因而装病以逃避赴任。蒋介石获悉此事后极为愤怒,痛斥刘峙。然而,待刘峙积极投身于“剿共”行动后,蒋介石转而欣喜,特设“经扶县”以示对其“功绩”的表彰。
即便刘峙在西安事变时坚定支持何应钦,率军直逼西安,蒋介石仍选择宽恕。抗战期间,身为第一战区副司令长官兼第二集团军司令的刘峙,在平汉路战役中被日军击溃,落得“长腿将军”的戏称。刘峙在回忆录中写道:“保定战败后,从洛阳至宜昌的一年多里,我任由蒋公处置,备受冷落,但始终以忍耐为先。”
随后,刘峙获任重庆卫戍总司令及防空司令职务,此后重庆防空洞事件发生。1941年初,日军对重庆实施持续轰炸,众多市民进入较场口公共防空隧道躲避。因防空洞设计存在严重缺陷,通风设施匮乏,且轰炸结束后未及时解除警报,导致人群拥挤踩踏,数千人因窒息死亡。洞口处遗体堆积,伤者众多。此事件与1938年花园口决堤、长沙大火共同列为抗战期间三大惨案。
防空司令刘峙派遣士兵处理现场,士兵未实施对幸存者的救援,而是从死者与伤者处抢夺财物,甚至杀害伤者以获取物品,有传言称大量所抢财物被送至刘峙府邸。惨案与丑闻叠加,社会舆论对刘峙进行猛烈抨击,致使其声誉扫地,成为众矢之的,其防空司令职务亦遭免除。刘峙因无能、昏聩及贪婪而臭名昭著。然而,这并无影响,刘峙只需追随蒋介石,便总能获得晋升。
1945年2月,刘峙被调任为国民党第五战区司令长官,接替李宗仁职务。抗战结束后,他获颁青天白日勋章。1946年元旦,刘峙担任郑州绥靖公署主任,负责指挥河南、陕西两省第一、五战区部队。此后,刘峙多次作战失利,遭蒋介石严厉斥责后被免去所有职务。但在淮海战役爆发前,蒋介石需要一位将领驻守徐州时,再次选择了刘峙。
就连宋美龄也劝说:“外面流传着很多非议,刘峙或许不适合再指挥作战了。”蒋介石却不认同:“刘峙打仗确实不行,但将领里还有谁比他更顺从?”白崇禧讥讽道:“徐州是南京的门户,理应派一员猛将镇守。不派猛将,至少也该派条狗看门,现在却派了头猪,这门户怕是守不住了。”由此,“猪将军”的称号便传开了。
【销声匿迹】
淮海战役遭遇惨败,刘峙自蚌埠逃至南京后,意识到此次闯下大祸,不敢面见蒋介石。蒋介石厌恶其无能,认为其贻误战局,于1949年1月20日下令将其撤职并查办。次日,蒋介石亦黯然离开南京,宣布下野。曾风光无限、自诩“福将”的刘峙,就此黯然终结其军事生涯。
刘峙遭撤职后,为获蒋介石谅解,托人带信给蒋介石,称已剃尽胡须,以“刮须明志”表明“不消灭共党绝不再蓄须”。然而,退居溪口的蒋介石对其恨之入骨,并未理睬刘峙。
蒋介石离职后,曾获蒋介石支持。他率先携最为宠爱的三姨太返回江西吉安祖籍地,进行最后一次祖坟祭拜。随后,解放军展开渡江作战,刘峙急忙前往广州,又一次向蒋介石表达愿“共渡时艰”之意。
无论是已下野的蒋介石,还是担任“代总统”的李宗仁,均无意与他共担安危。刘峙在广州停留数月,四处奔走却毫无复职迹象。即便其后台何应钦,也觉得刘峙能力不足、难堪大用,表示无法提供帮助。此后,刘峙逐渐淡出公众视线。
【轰动印尼,蒋介石痛骂】
刘峙意识到自己复职无果后,认为随国民党政府败退至台湾也不会有安稳生活,便以治疗糖尿病为由向蒋介石请假,滞留香港。他情绪低落,认为“国家已不再需要我这样的老兵”。滞港期间,他虽不问政事,但因多年宦海积累的财富,仍能维持奢华生活。
刘峙既不吸烟也不饮酒,自军饷被其挥霍一空遭蒋介石严厉斥责后,便戒除了赌博。然而,他对财富极为看重,且擅长积累,堪称“守财之人”。抵达香港后,仕途不顺的刘峙转而在娱乐场所中寻求慰藉,频繁出入舞厅与酒吧,以声色犬马的生活来麻痹自己。不料,此举引来了麻烦,一群在香港生活困顿的旧部属,认为刘峙的财富应有他们的一份,几人商议后,对昔日的长官展开了一场“搜刮”,强行索取财物,致使刘峙损失惨重。
此事过后,刘峙心中暗自决定,香港不再安全,不可继续停留,需前往一个无人识己之处。恰在此时,刘峙在一次偶然的社交活动中,结识了印度尼西亚雅加达中华总会的丘元荣。丘元荣了解到刘峙的三姨太黄佩芬有教师背景,且热衷于教育事业,便立即建议他们前往印尼。丘元荣告知刘峙,印度尼西亚气候宜人,华侨人口众多,华侨教育尚待发展,正是刘峙与夫人开启新生活的理想之地。刘峙未多加考虑,便接受了丘元荣的提议,计划前往印尼定居。
1950年9月24日,刘峙带着三姨太黄佩芬及四个孩子登上驶向南洋的客轮。抵达新加坡后,刚下船便遇一伙强盗,其大部分行李被抢。刘峙惊恐万分,未敢停留,随即再次乘船,前往印度尼西亚。
印度尼西亚首都雅加达的海关,无人知晓眼前这位体态丰腴者乃国民党陆军上将,仅凭其华丽衣着判定为富贾巨商,遂意图索取高额费用。在此地,无人以“总座”相称,刘峙为求生存,只得隐忍顺从,听凭处置。
印尼似乎同样存在安全隐患,但刘峙已无力再折腾。其巨额资产已消耗殆尽,一家六口的生活陷入困境。年近六旬的刘峙用剩余资金尝试经商,但作为蒋介石“五虎将”之一,他显然缺乏蒋鼎文的商业才能。投入的本金在亏损与欺诈中迅速耗尽,最终身无分文。无奈之下,刘峙只能搬离雅加达的住所,迁往消费水平较低的西爪岛茂物居住。
茂物物价虽不高,但一家人的饮食开支仍需解决。已至花甲且体型偏胖的刘峙,外出工作维持生计显然不切实际。所幸,他有一位受过高等教育的三姨太,在华侨众多的偏远茂物地区,轻易找到一份汉语教师的工作。谁能料到,昔日威名远扬的“五虎将”,晚年竟需依赖姨太太供养。然而,一位年轻且接受过大学教育的姨太太,最终仍能如此重情重义,也算是刘峙这位“福将”的幸运。
1952年1月,黄佩芬计划回香港探望亲属,但不愿放弃辛苦获得的小学教员岗位。经校长同意后,刘峙代为教授高小六年级的国文和地理课程。由此,刘峙在南洋开启了教学生涯。
刘峙年少时接受过私塾教育,国文功底扎实。他毕业于正规保定军校,并曾担任黄埔军校战术教官,对地理知识掌握深入。初试啼声,刘峙授课深受学生喜爱,校方因此请他增设高小五年级书信写作课程。随后,黄佩芬从香港返回茂物,学校已不愿让刘峙离开,转而调整黄佩芬课程安排,侧重于其专业美术与音乐教学。刘峙则持续代课,教学范围从高小扩展至初中,涵盖国语、作文、书信、历史、地理等多门课程。这位昔日统领数十万大军的将领,未曾料到会流落异乡,成为中小学教师,这是他从未设想过的人生轨迹。
1952年3月某日,刘峙在报上读到一篇署名“刘峙”的文章,内容大谈国民党统治的腐朽黑暗与新中国的蓬勃发展。早年将“依附蒋介石”视为晋升之道的刘峙见此文后大为震惊,彼时他仍寄望获得蒋介石谅解,若此文被台湾当局获悉,非但谅解无望,更可能招致军统特务的追杀。
刘峙再度得到蒋介石“宽恕”,于1953年11月抵达台湾。蒋介石见到刘峙后,未等他言语便严厉斥责。刘峙年届六十一,保持立正姿态,对蒋介石的斥责连连应承。蒋介石年逾七十,体力已衰,斥责片刻便感疲惫,只得停止。此后,刘峙留在台湾,直至1971年在台中病逝,享年七十九岁。
参考材料
《国民党四十三名战犯的最终归宿》,作者何明,由中共党史出版社发行
《第二十五号战犯:黄埔军校“幸运将领”刘峙》,源自湖北档案资料
《保定系风云:民国首所军校的十位杰出将领》,宋毅著,山西人民出版社出版
《红土之地的白袍将领:国民党将领刘峙的起伏人生》,作者刘立军,刊于《党史文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