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日期:2025-08-21 21:29 点击次数:175
伊朗高层现在极度悲观,他们判断接下来和美以还有一战,谁都不知道会打成什么样。这种弥漫在德黑兰决策层的悲观情绪,不仅源于美以步步紧逼的外部高压,更深植于其内部无法调和的战略分裂。国家正被两股力量撕扯,一股力量全力为战争机器上膛,另一股则徒劳地试图拆除引信。
哈梅内伊的高级军事顾问、前革命卫队司令萨法维的公开警告,精准地概括了军方的共识。他直言不讳地指出,目前的停火仅仅是冲突的一个阶段,这番话语为伊朗社会的战争焦虑情绪火上浇油。与此同时,美国设定的夏末最后通牒,如同一道冰冷的红线,将伊朗逼到了悬崖边缘,共同构成了“内外交困”的危局。
军方已经把枪上了膛
对伊朗的军事和安全建制而言,冲突并非一种遥远的可能性,而是一个正在展开的现实。他们所推行的“进攻战略”,早已超越了单纯的被动防御,旨在通过全方位的主动布局,来塑造未来战场的有利态势。这种判断并非空穴来风,而是建立在一系列扎实的行动之上。
今年1月,伊朗伊斯兰革命卫队便启动了一场代号“伟大先知19”的大规模陆海空联合军演,演习整整持续了两个月。其覆盖范围从西部、东部边境一直延伸到印度洋北部,旨在全面检验并提升军队的战备状态。
演习期间,包括“泥石”地对地弹道导弹在内的新型武器接受了实战测试。这种射程高达2000公里的导弹,在6月的冲突中已初露锋芒,首次用于打击以色列境内目标,对特拉维夫、海法等核心城市造成了实质性破坏,证明了其威慑能力。
为了支撑这种高强度的备战,伊朗议会在去年10月批准将国防预算直接提高200%,预计今年的军费总额将达到惊人的460亿美元。这笔巨款的流向清晰地指向了导弹研发与网络战能力建设,表明国家资源正在优先服务于战争准备。
伊朗的战场早已不局限于本土。他们的战略将战线不断外延,通过各种非对称手段扩展战场。新任最高安全委员会秘书拉里贾尼,作为哈梅内伊的另一位心腹,亲自出访伊拉克和黎巴嫩,其核心任务就是巩固对当地亲伊朗武装的支持,确保这些代理人网络在关键时刻能发挥作用。
今年7月,伊朗革命卫队在黎巴嫩与以色列的边境地带,部署了新型无人机,直接威胁以色列北部城市的安全。同时,伊朗继续支持也门胡塞武装,通过袭击红海航运,试图切断以色列赖以生存的能源补给线,意图在远离本土的区域开辟第二战线。
军方同样在寻求国际联盟的背书。今年3月,伊朗与中国、俄罗斯在恰巴哈尔港举行了代号为“安全纽带-2025”的联合军事演习。演习科目涵盖了反海盗、联合搜救等内容,展示了三方协同应对地区安全威胁的能力。这一举动被外界普遍解读为,伊朗军方正在为可能到来的大规模冲突,积极寻找战略靠山。
外交官们还在拼命找路
然而,在军方紧锣密鼓备战的同时,伊朗的文官政府却在朝着完全相反的方向奔忙。以总统佩泽希齐扬为首的改革派,正手持一个截然不同的外交罗盘,试图在制裁大棒和战争阴云的夹缝之中,寻找一条通往谈判桌的狭窄路径。
他们的行动,受到了来自华盛顿的直接驱动。美国国务卿鲁比奥设定的8月底伊核协议最后期限,以及2015年协议中将于10月到期的“快速恢复制裁”条款,让欧洲的英法德三国随时可能重启对伊制裁。时间,成了外交派最稀缺的资源。
伊朗外长阿拉格齐穿梭于欧洲各国之间,试图利用法国与德国在制裁问题上的温差,为伊朗争取一丝喘息空间。法国外交部强调启动制裁的“决心”,立场强硬;而德国总理默茨则在G7峰会上公开呼吁通过外交途径解决问题,避免局势升级。
面对欧洲的压力,阿拉格齐在会谈中也摆出了强硬姿态,明确表示欧洲的制裁威胁缺乏法律依据。他警告对方,若一意孤行,伊朗将把英法德三国彻底排除在未来的核问题谈判之外。这种姿态既是对国内强硬派民意的回应,也是对西方施压的一种反制。
在西方世界处处碰壁的情况下,改革派政府将希望更多地寄托于东方。阿拉格齐在去年12月访华时,就曾强调伊中全面战略伙伴关系是伊朗应对外部压力的重要依托。而中国也通过北斗卫星导航系统等技术合作,帮助伊朗减少对GPS的依赖,提升其战略自主性。
总统佩泽希齐扬计划于今年8月底到访中国,参加即将召开的上合组织峰会。这趟东方之行,被改革派视为在西方压力下寻求中俄等非西方大国支持,以求破局的关键外交行动。
然而,这种外交努力与军方的备战形成了鲜明的反差。外长阿拉格齐公开表示“不认为另一场战争即将爆发”,但这番言论随即被他自己补充的一句话削弱了力量:“但伊朗武装部队等部门有自己的判断,不会太过依赖他的意见。”这番话彻底暴露了德黑兰决策层的认知鸿沟。
一艘船两个船长,往哪开?
这种“一手备战、一手和谈”的矛盾姿态,正让伊朗对外释放出混乱且不可信的信号。它不仅严重削弱了伊朗在重大国际场合,例如即将到来的上合峰会上的议价能力,更使其在美以等对手眼中,成了一个因内部分裂而更容易被施压、甚至攻击的目标。
当总统准备访华商谈合作与和平解决方案时,革命卫队却在黎巴嫩边境部署攻击性武器。这种自相矛盾的行为,让中国、俄罗斯等潜在的战略伙伴,也难以判断伊朗的真实意图和战略底线,导致外交活动往往事倍功半。
更致命的是,这种分裂为对手提供了绝佳的口实。以色列的鹰派人物,如总理内塔尼亚胡和军方总参谋长扎米尔,恰好可以利用伊朗军方的强硬言行和军事部署,向国际社会证明其“先发制人”打击的必要性。扎米尔就公开强调,以色列在6月的行动消除了“生存威胁”,并警告“如果有必要,以色列将再次采取精准、有力和致命的行动”。
持续恶化的内部经济状况,则加剧了这种战略分裂。里亚尔汇率在8月份对人民币跌至0.0001709的新低,长期的经济制裁导致石油出口受限,财政收入锐减,民生压力不断加剧。今年7月,德黑兰甚至爆发了小规模的抗议活动,民众要求政府改善生活条件。
经济困境成了两派斗争的催化剂。保守派更倾向于通过扩大军事投入来转移国内矛盾,这进一步挤压了外交和谈本就狭小的空间。哈梅内伊政权面临着平衡国家安全与社会稳定的巨大难题。
正如西北大学国际战略研究中心主任王晋所分析的那样,美国的模糊表态和以色列的冒险主义,正在将中东推向“丛林法则”的深渊。而伊朗自身的战略不统一,使其在这场高危博弈中处于极其被动的地位,任何一方的误判都可能瞬间点燃战火。
结语
德黑兰的悲观前景,其根源并非仅仅来自外部的威胁,而更多是其内部“双面罗盘”的彻底失灵。国家机器的两个核心部分,军方和政府,正将整个国家推向两个完全相反的未来。这种剧烈的内部消耗,比任何外部打击都更为致命。
未来的命运,并非完全取决于华盛顿或特拉维夫的决策,而首先取决于德黑兰能否在内部达成最基本的战略共识,确定一条清晰的前进道路。否则,这艘古老的文明航船,将在无法确定航向的漂泊中,被动地卷入一场它既在准备又在逃避的战争漩涡,最终在血与火中书写新的历史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