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日期:2025-10-08 16:43 点击次数:100
9月24日,阿里云栖大会现场,大屏上一组机器人在虚拟工厂中自主搬运、避障、协作作业——这不是科幻电影,而是阿里云人工智能平台PAI与英伟达Physical AI软件栈融合后的实时仿真画面。台下掌声未落,港股市场已迅速反应:阿里巴巴股价直线拉升,单日涨幅超9%,市值暴增2784亿港元。
这场合作来得迅猛,却非偶然。阿里云正式宣布集成英伟达Isaac Sim、Isaac Lab、Cosmos世界模型及Physical AI数据集,构建覆盖数据合成、模型训练、仿真强化学习到验证测试的全链路平台。其目标明确:将具身智能、辅助驾驶等复杂系统的开发周期从“年”压缩至“月”。这不仅是两家巨头的技术对接,更是AI从虚拟走向现实的关键一步。
全球科技巨头正围绕“物理AI”展开新一轮卡位战。英伟达凭借Blackwell芯片、Omniverse仿真平台与Cosmos世界模型,已形成“芯片+软件+生态”的全栈能力,成为行业事实标准。其投资英国Wayve、孵化Robotaxi项目,均指向一个未来——用端到端神经网络重构机器对物理世界的认知。而阿里云虽在通用大模型领域布局领先,但在物理仿真与机器人训练环节,仍需补齐工具链短板。此次牵手,正是将自身PAI平台的工程化能力与英伟达的底层架构深度融合,打造面向制造业、物流、自动驾驶的“AI炼丹炉”。
阿里云并非从零起步。早在2025年6月,其推出的PAI-TurboX框架已在自动驾驶企业中落地,使BEVFusion、MapTR等模型训练效率提升超50%。内部在仓储机器人、智能分拣等场景的实践,也积累了大量真实世界数据与调度算法经验。但物理AI的挑战在于,现实世界无法穷举。一辆自动驾驶汽车需经历数亿公里测试,而通过Isaac Sim等仿真平台,可在虚拟环境中生成极端天气、罕见事故等“长尾场景”,让AI在安全、低成本条件下完成百万次试错。这种“数据飞轮”,正是决定未来竞争力的核心。
有人质疑,这是否只是又一次“云厂商+芯片商”的常规联动?答案是否定的。过去,AI训练聚焦于文本、图像等静态数据;如今,Physical AI要求系统理解力、摩擦、惯性、空间拓扑等物理规律,并做出实时决策。这不仅需要更强算力,更依赖高保真仿真与多模态感知融合。阿里与英伟达的合作,本质是构建一个“数字物理引擎”,让AI在虚拟世界中先学会“走路”,再进入现实“奔跑”。
这场联盟的影响远超技术层面。吴泳铭提出“大模型是下一代操作系统,AI云是下一代计算机”,并预告阿里云十年能耗将提升十倍,透露出其野心:在未来5到6家主导全球的超级云平台中占据一席。而对中国产业而言,这一合作降低了企业进入具身智能的门槛。中小企业无需自建仿真集群,即可调用PAI平台完成机器人训练,加速在工业质检、家庭服务、智慧农业等场景的落地。
当AI开始触碰现实世界的边界,真正的智能时代才算拉开序幕。技术的胜负,不再取决于谁拥有更多参数,而在于谁能更快地让智能体在物理世界中可靠运行。阿里与英伟达的联手,不是终点,而是一场更大变革的起点——未来的操作系统,或将运行在工厂、车辆与机器人之上。谁掌控了虚拟世界的训练场,谁就定义了现实世界的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