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品展示 你的位置:意昂体育 > 产品展示 >

许倬云:对伟大人物无敬意幻想的背后

发布日期:2025-08-23 18:58    点击次数:147

许倬云:对伟大人物无敬意幻想的背后

01:“我对杰出人物的敬仰与憧憬已逐渐淡去。”

生不得,死亦无憾。

在抗日战争的烽火岁月里,位于重庆南山的郁郁松林之中,一抹微弱的油灯光影下,父亲常常为幼时的许倬云讲述着那些历史名臣的精彩奏议,诸如这篇出自欧阳修之手的《泷冈阡表》。

彼时,许倬云一家的身影奔波于逃亡之路。尚不满十岁的许倬云亲历了连番轰炸与炮火的洗礼,目睹了无数民众流离失所的悲惨图景。尤其是在万县遭受大规模轰炸之后,他从防空洞归家的途中,目击了电线悬挂的半具尸体、树根旁裸露的残肢,还有一具头颅不存的女子遗体,以及一个正在哺乳的婴儿……即便多年过去,已成为一代史学大师的许倬云,仍难以抹去少年时代所见之惨烈画面。

“或许,鉴于我所处之世已涌现众多自诩为英雄之辈,他们给广大民众带来了无尽的痛苦,我对那些被誉为伟大的人物,心中已不再怀有敬畏与幻想。”他如此陈述。

或许正因如此,许倬云在研究历史时,对与普通民众息息相关的事物更为关注,诸如民众的思想与日常生活,而非传统史籍中常记载的政府、国家、战争等议题。退休之后,他更是全身心投入于大众史学的创作,从而成为国内享有盛誉的大众史学家之一。

费孝通、许倬云、金耀基先生。

02:记民生史

1930年,许倬云在福建厦门降临人世。其家族源远流长,乃一士大夫世家,自乾隆年间自福建迁至无锡,代代相传,书香门第。许倬云的父亲,许伯翔,曾毕业于南京曾国藩所创办的江南水师学堂,年方十八,便担起了炮艇副长的重任。许倬云幼时,因手脚发育不全,无法行走,亦无法入学。于是,父亲的书房便成了他的私人学堂,直至抗战结束,重返无锡故里,许倬云方得以直接步入高中校园。

1949年,许倬云踏入台湾大学,最初选择的是外文系。然而,他的国文和历史成绩却引起了阅卷老师的特别关注,于是这些成绩单被呈递给了当时的校长傅斯年。傅斯年审视后,坚定地说:“你应该选择历史系。”次年,许倬云成功转入历史系,从此将历史作为自己的终身追求。台湾大学的学业结束后,在胡适先生的指导与支持下,许倬云获得了一项奖学金,前往芝加哥大学深造博士学位,并拜顾立雅为师。顾立雅是美国的资深汉学家,专攻古代金文研究。

1962年,年届三十二岁的许倬云重返宝岛台湾,于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简称史语所)及台湾大学担任教职。转至1970年,他再度踏上美国土地,在匹兹堡大学担任访问学者。此后,他选择留在匹兹堡大学,全身心投入于历史学的深入研究。

许倬云曾自述:“我的学术思维框架,乃是一个由四个三角关系构成的立体结构。这种结构的本质,实则是一种系统分析,其中包含四个核心系统:文化系统、经济系统、社会系统以及政治系统。每个系统内部又可细分为若干层级,而这些子系统均处于不断变化之中。我的历史观核心在于‘动态’二字,历史始终在演变,而世间唯一恒定不变的事物,便是变化本身。”鉴于此,许倬云将他的历史研究方法比作“在时间轴上绘制切面”,“此处一个切面,彼处另一个切面,通过对比前后切面之间的分合变化,便能洞察历史变迁之所在。”

从文化的视角阐述“中国”的诞生,这同样也是近年来国内出版的众多“讲述中国”、“讲述历史”类图书的共同愿景——为民众叙述历史。

许倬云曾言,我国大学的课程体系源于西方,采取分科系的教学模式。相较之下,我国古代的“太学”则不设分科,更注重全面的人文素养培养。而现今,我国大学的教育侧重于专业分科,学生所接受的历史教育亦然。史学专业旨在为学生奠定史学研究的基础知识及研究方法。因此,历史论文主要面向历史学家,而非普通大众。

它包括文学、艺术以及音乐,它们共同激发并深化我们的内心情感。历史,它不仅关乎认识自我,更是强化自我认知的基石。人们唯有了解过去,方能洞悉现在,进而展望未来。因此,史学理应为大众奠定“自我认知”的坚实知识基础。

多年来,尤其是步入退休生活之后,卸下了专业学科的沉重职业压力,我得以全心全意投入到大众史学的创作之中。在退休前,我也曾投身于面向公众的职业,为报刊撰写社论。在台湾“改革开放”的时期,我积极投身新闻界,致力于将我所掌握的专业知识传授给大众,帮助他们理解社会发展的趋势。

03:“中国”历经千年演变。

“中国”二字,并非单纯指代一个国家或政治实体,亦非今日主权国家所能简单界定,更非单一的文化体系。它代表着文化、政治、经济、社会在广袤的土地上,由众多源自不同地域的人们共同生活、历经数千年演变而形成的共同体。在这个共同体中,我们的生命、命运和未来紧密相连,息息相关。

形成如此庞大的集体,绝非“主权”或“血统”二字所能概括。因此,我综合了四五种不同的要素,构建了一个相互交织、相互牵制的网络体系。这一体系并非短期形成,而是历经数千甚至上万年的演变而成。时至今日,这个体系依然保持其具体性,这得益于其核心——一个历经多年锤炼、融合而成的精髓。

中华文明,源于中原大地,汇聚各方河流,奔腾至东亚,延绵至亚洲,最终汇入浩瀚无垠的海洋——那便是世界的海洋。在这片天下,全球人类共有的海洋,始终是中华儿女憧憬的理想之地。孔子所言的“安人”、“安百姓”,所指的并非仅仅是国界之内的安宁,而是面向全世界的和谐共融。

在西周时期,逐渐形成的“天下”理念,昭示着文明乃全人类共享,无分国界。因此,这一文化传承,即我们认同的文化体系,本质上契合于大同世界的理想境地。大同之世的理想境界,虽难一蹴而就,却始终是一个值得追求的愿景:尤其在全球化日益深入的今天,这一理念更显其适用性和价值。

04:中国哲学:不卑不亢

在这里,我们见证了经济层面的互通有无,以及观念上的多元融合——不同族群间相互包容、共同协调。在文化层面,长期积淀形成了一套独特的思想体系,即中国的以人为本的哲学。这种哲学并非仰赖于神明,亦非依托于神秘力量,亦非单凭科学的理性,而是根植于人自身的天性。天性之中,人与人之间的相处之道,构成了我们中国人独特的文化系统。这一系统包含了积极向前的儒家思想,以及平和淡泊、内敛的道家理念。它将外向与内敛、积极与退让、刚健与柔顺相互融合,形成了一套灵活自如的人生观。这套观念使得中国人在面对困难时能够坚韧不拔,而得意时又能保持谦逊,不至忘形。

这个共同体在全球历史上是否独一无二?虽然存在过一些相似形态,但它们各有特色。比如罗马共同体,尽管与之一致,却带有强烈的排他性,罗马人自视甚高。英国在日不落帝国时期,其殖民地遍布世界各地,内部有着不同的等级、自治领和地位,尽管相对宽容,但英格兰人仍被视为英伦三岛的主人。基督教作为一种广泛认知的宗教,其本质具有排他性,它视自己为神的宗教,而非基于人类理念,因此与英国的体系相比,中国的体系也有所不同。展望未来,世界正朝着全球化方向发展。中国作为东亚和亚洲-太平洋地区的大国,拥有数千年的经验。中国将如何以独特的方式与其他国家、族群和单位建立关系,共同生存和发展,将是未来的一大课题。

民间自治

在我国广阔的疆域之内,我们观察到一些国家既不热衷于征战,也不以武力征服他国,这些国家被明文记载为“不征争之国”。此外,我们还能看到一些国家,它们通过贡赋和共同让步来建立和谐的关系,形成了紧密的内圈;同时,国内存在如土吐司等半自治区域,以及蒙古、西藏等地的高度自治单位。这些现象在未来全球化的庞大组织结构中恐怕是难以避免的。我们必须认识到,不同层次的国家和地区,以及它们之间错综复杂的相互关系,将共同构成一个相互依存、共居于地球之上的庞大共同体。这正是我撰写本书的主要原因。面对中国再次回归地区领导者的地位,在这个全球性的大系统中,中国将承担比以往更为重要、更为广泛的角色。

为了确保我国在国际上的长期稳定地位,有两个关键因素不可或缺。首先,中央政府并非高度集权,从省、县直至乡村,每个层级都拥有相当程度的自主性。以过去的县政府为例,除了县令、两位秘书以及大约十几名工作人员,他们的运作主要依靠什么?

在民间,存在一种无形中的自我治理。这种治理的力量源自何处?它来源于一群受过良好教育的地方杰出人物。他们或许并不富裕,出身也不一定显赫,然而,凭借其良好的品格和对人的关爱,他们成为了当地受人尊敬的领袖。他们既非当今的暴发户,亦非往日的恶势力,而是那个地区受人敬仰的所谓士绅。值得注意的是,士绅并不一定拥有官职。

在我青春年少之时,故里那些士绅大体上掌管了当地的社会福利事务。无论是救济贫苦、赡养老人,还是抚养孤儿、庇护寡妇,以及收容无家可归者,这一切均由他们负责经营。尽管他们财力有限,但他们凭借着信誉,携手合作,向商家表明心意,询问他们是否愿意出资援助,尽己所能,长期积累信用。工商业者亦乐于慷慨解囊。这些士绅虽不领取薪俸,但他们的言辞颇具分量,实属难得。

祖父提及,自太平军之乱以来,那段岁月动荡不安。他回忆往昔,从清朝入关,江南地区血流成河,再到太平军兴起,两军激战,其间长达二百年。在这漫长的岁月里,无锡之地未曾有过兵戈相见,兵影未曾现于乡野。他感慨道,两百年来,乡民鲜见兵卒。十四州县皆同此境遇。家业昌盛,户籍充实,族群和睦,这样的局面非易达成,非赖官府之力,而是得益于民间自治之力。

因此,我认为我们过往的经历,虽不能称之为完全一致,却无疑比单纯的法律规定更为和谐愉悦。这体现了一种优良的传统,一种自上而下普遍遵循的理念。这种理念无需刑法的威慑,无需牢狱的束缚,也不依赖教堂的说教,而是通过世代相传的教养,学校教育所传授的书籍与教材中所蕴含的理念,共同塑造了这样一个美好的世界。



Powered by 意昂体育 @2013-2022 RSS地图 HTML地图

Copyright Powered by站群系统 © 2013-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