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日期:2025-10-10 06:18 点击次数:158
有些国际关系,你看多了,会发现比你大学室友的恋爱史还拧巴。
一边在朋友圈给你点赞,说你好帅好棒棒;另一边扭头就跟你女朋友说,你男朋友最近好像跟别的女生走得很近。
主打一个精神分裂,玩的就是一个极限拉扯。
最近欧盟对咱们的这一套连招,就特别有这种古早八点档的味道。
事情的起因是,我们公布了最新的气候目标,打算到2035年,把温室气体排放在峰值基础上再往下砍一刀,同时把非化石能源的比例拉到百分之三十以上。
这事儿说白了,就是作为全球最大的工业国,我们主动给自己加担子,为全人类的未来买单。毕竟地球是我们大家的,总不能真等马斯克把我们都送上火星。
按理说,这种负责任的行为,怎么着也得换来一句“老铁666”吧?
结果欧盟那边,气候专员胡克斯特拉先生,眉头一皱,戏就来了。他公开表示,中国的这个目标“明显令人失望”,而且“远低于现实可行的水平”。
这话术,翻译过来就是:你不行,你得再加把劲,你看看你,占了全球那么大的排放份额,才干这么点活儿,你好意思吗?
这套PUA听着是不是特别耳熟?
就像你辛辛苦苦考了95分,你爸妈不但没夸你,反而说隔壁小明都考98了,你太让我们失望了。
更魔幻的是,他们完全无视了一个基本事实:那个曾经考100分,后来直接撕书退学的美国同学,他们连个屁都不敢放。
中方的回应也很有意思,没有长篇大论,直接把话筒怼了回去。
说真正让人失望的,是那些破坏全球合作氛围,天天“说大话、做小事”的行为。
然后不点名地cue了一下美国前总统川宝的名言:“气候变化是史上最大骗局”。
潜台词无比清晰:那个天天嚷嚷着气候问题是骗局,还动不动就从《巴黎协定》里退群的狠人,你们怎么不去指责他令人失望?怎么到了我这里,我只是在踏踏实实做计划,就成了千古罪人?
是不敢,还是觉得我长得比较和善?
这就叫杀人诛心。
欧盟的尴尬,就在于此。他们想站在道德高地上指点江山,却忘了自己脚下的山头是人家美国建的,连山上的喇叭都是美国牌的。他们对中国吹毛求疵,对美国反复横跳却选择性失明,这种双标,已经不是驰名商标那么简单了,简直是刻进了DNA里。
西方的环保叙事,很多时候就是一场大型行为艺术。
目标定得一个比一个高,口号喊得一个比一个响,仿佛明天就要实现碳中和,跑步进入共产主义。结果一到交作业的时候,就纷纷表示“臣妾做不到啊”,然后默默修改deadline。
这种操作,就像健身房里办了年卡只去洗澡的人,嘴上全是“自律给我自由”,实际上最大的运动量就是从家走到健身房。
相比之下,我们这边虽然话说得没那么满,但风电、光伏的装机量,新能源车的产销量,都是实打实干出来的。这些玩意儿可不是PPT,是真金白银砸下去,一寸一寸铺出来的。
所以,当欧盟拿着环保的大棒打过来的时候,明眼人都知道,这不过是“指桑骂槐”的老戏码。
环保是虚晃一枪,后面的经济账才是他们的真实目的。
果然,环保的戏还没唱完,贸易的大刀就抽出来了。
欧盟那边放风,说未来几周要对中国的钢铁产品征收25%到50%的关税。
理由还是那个听得人耳朵都起茧的词——“产能过剩”。
这就更有趣了。
你看,气候问题和钢铁贸易,这两件事被他们巧妙地缝合在了一起。钢铁是高耗能产业,对吧?中国钢铁产能过剩,冲击了欧洲市场,对吧?所以,我们以环保的名义,对你的钢铁加税,是不是就显得特别正义,特别师出有名?
这套逻辑,堪称完美闭环。
但这个逻辑的底层bug在于,它把因果关系给颠倒了。
欧洲钢铁产业为什么不行了?不是因为中国钢铁太强,而是因为他们自己成本太高,转型太慢,竞争力跟不上了。这就好比一个百年老店,做菜又贵又慢,看着对面新开的连锁快餐店生意火爆,不想着怎么提升自己,反而去市场监管局举报人家“恶意降价”、“过度努力”。
所谓的“产能过剩”,从另一个角度看,不就是“性价比太高”吗?
中国通过技术升级和规模效应,把钢铁做到了又好又便宜,这本来是市场经济的正常现象。结果到了欧盟这里,就成了原罪。
“你凭什么能做得比我便宜?你肯定有猫腻!我要制裁你!”
这种强盗逻辑,跟一百多年前坚船利炮打开你国门的逻辑,内核是一样的,只是外面多了一层“环保”和“公平贸易”的糖衣。
更讽刺的是,这些率先完成工业化,在过去两百年里把地球祸祸得差不多的发达国家,现在摇身一变,成了环保教父,开始给发展中国家立规矩。
自己当年大鱼大肉吃饱了,现在对着一桌子刚准备动筷子的人说:大家注意了,为了健康,我们从今天开始提倡吃素。
你要是真觉得钢铁产业耗能高,应该缩减,那欧洲的钢厂是不是应该先关一批?
结果呢?他们是想让中国关厂,来为他们那些高成本、低效率的产业续命。
这种“我生病,你吃药”的骚操作,实在是让人叹为观止。
气候议题上的碰瓷还没结束,经贸领域的围剿就已经全面铺开。
欧盟贸易专员说了,未来要对中国搞20项额外的反倾销调查,理由还是保护本土产业。同时把我们定义为“复杂的合作伙伴”,说我们“巧妙利用”了全球对美国的不满,但强调“欧盟不会因此向中国靠拢”。
这话里话外,全是戏。
什么叫“复杂的合作伙伴”?不就是“我还想挣你的钱,但又怕你太强大,大哥那边还盯着我,我好纠结”的同义词替换吗?
什么叫“不会因此向中国靠拢”?这不就是此地无银三百两,生怕别人看不出来他是在看美国眼色行事吗?
欧盟现在面临的,是一种深刻的身份焦虑和战略迷茫。
一方面,经济上,中国是欧盟的第二大贸易伙伴,2023年双边贸易额超过八千亿欧元。从物美价廉的日用品,到支撑欧洲工业的供应链,中国市场和中国制造对欧洲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欧洲的企业,尤其是德国的汽车巨头们,谁要是敢说彻底放弃中国市场,第二天股价就能给你表演一个自由落体。
另一方面,政治上,欧盟又必须在大西洋联盟的框架下,跟随美国的指挥棒跳舞。美国要搞对华脱钩,欧盟就不能表现得太亲热;美国要打压中国高科技,欧盟就得跟着搞各种审查。
于是,我们就看到了这种极其拧巴的画面:
经济部门的官员天天来中国,谈合作,签大单,笑得像花儿一样。
安全和外交部门的官员则天天在各种场合渲染“中国威胁论”,话说得比谁都狠。
这种左右互搏,精神分裂式的对华政策,本质上是欧洲在全球权力结构中“半独立”地位的体现。它既想维护自己的经济利益,又摆脱不了对美国的安全依赖和政治追随。
所以,挥舞贸易保护主义的大棒,看似强硬,实则是色厉内荏。
因为这种行为,最终伤害的还是自己。对中国钢铁加了关税,欧洲的汽车、机械制造成本就要上升,最后买单的是谁?是欧洲的老百姓。启动一堆反倾销调查,搞得产业链断裂,供应链混乱,欧洲企业去哪里找这么稳定、高效又便宜的替代品?
保护主义保护的从来不是未来,而是落后。它像一剂毒品,能让那些缺乏竞争力的产业暂时续命,但代价是整个经济体失去活力和创新能力。
历史已经证明,中欧之间没有根本的利害冲突,经济上的分歧完全可以通过对话和谈判解决。光伏、电动汽车,都曾有过摩擦,最后也都找到了彼此都能接受的方案。
但现在,欧盟似乎更倾向于简单粗暴的单方面制裁。这背后,地缘政治的考量,显然压过了经济理性。
说到底,当今世界最核心的矛盾,依然是那个守成大国和新兴大国之间的结构性张力。而欧洲,就被夹在这个张力的正中间,动弹不得。
它既畏惧美国的霸权,又担忧中国的崛起。它想在两者之间找到一个平衡点,扮演一个独立的“第三极”,但实力和心态,似乎都还没准备好。
所以我们才会看到,它一边对美国的霸道忍气吞声,一边又对中国的务实指手画脚。
这也许就是成年人的世界吧,嘴上全是主义和规则,心里全是生意和利益,但做决定的时候,还得偷偷看看旁边大哥的眼色。
这出戏,恐怕还得演很久。
本新闻严格遵守新闻职业道德,倡导积极价值观念。如有内容争议,欢迎监督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