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日期:2025-10-10 10:43 点击次数:170
你说新股又来一匹“GLP-1黑马”,这消息刚一冒头,金融圈连夜开会,医药圈悄悄加班,连社畜群聊都炸了——大家都在互相提醒:“先为达生物这事儿,有新招!”
但问题来了,一家还没正式赚钱的生物医药公司,真能靠GLP-1这阵风,把港交所的大门敲开?
先为达生物,熟悉点的人都知道,最近是动作频频,各路机构的名字在融资名单里排队,出场阵仗比选秀还热闹。
我盯着它的申请书和公布的资料挨个看,越看越觉得有点烧脑——既有明星产品的潜力,也有创新药圈那些挥之不去的风险和不确定性。
是机会,还是套路?都说GLP-1是医药圈的流量密码,到底靠谱几成,先为达这家公司又值不值得投资者托底信任?
不急,我们一点点扒出来。
首先摆出来的数据,真不怕吓着人。
先为达生物成立得不算早,2017年到现在,融资轮数加一起小数都数不过来,总融资额已经攒了22个小目标。
光是最新一轮D轮,投后估值涨到快五十亿,IDG、腾讯、美团这些字号大的资本争抢着要进场。
乍一看,像极了那种科技领域的躺赢剧本——前面烧钱,后面就靠核心技术翻身。
但翻开财务报表还是得咬咬牙。
2023年到2025年上半年,公司主业营收,基本是0、0、9106万这样清清爽爽的三组数字。
收入还没捞着多少,亏损倒是一路飞:6.2亿、4.86亿、1.08亿,累计12亿的亏空,很像创投圈常见的“先死后活”模式。
不过,这钱可不是白白烧到天上。
仔细算算,这两年多时间,70%左右的钱都塞进了研发里。
哪怕是2025年,现金及等价物还有7.8亿,能扛一扛未来的产品上市周期。
这里得补一句,生物医药这个行当,烧钱那是常态。
成熟公司也一样,为一个药物能烧疯的都有,泥坑里趴着的也不少。
但对于先为达,能不能扛住长线投入,还得看后续资金续航能力和投资人的耐心。
光数据还不够劲爆,咱们得聊聊它的整个产品线,尤其是——埃诺格鲁肽注射液(XW003)。
这个名号,最近在业内妥妥是个“新物种”。
听说是全球第一个cAMP偏向型GLP-1受体激动剂,专业点说,它瞄准超重、肥胖和2型糖尿病,目标客群广到没朋友。
2024年,公司已经向国家药监局打了上市申请,乐观估计2026年就能铺到国内市场,速度算快了。
临床数据也说不上“吹牛皮”,女性平均减重直接拉到17.6%,总均值是15.1%,安慰剂折算完,对标国际大厂诺和诺德司美格鲁肽和礼来替尔泊肽,减重效果不客气地超过了对手,同剂量情况下数据更亮眼。
更有意思的是,剂量还狠狠地节省了一把,用2.4mg达到别人15mg的效果,这在做药上是个“大省”属性,生产成本、患者舒适度、后续定价都有想象空间。
公司还没收手,2025年就要跟司美格鲁肽展开对比试验,搞个回合制PK,预计2027年公布结果。
目前,“埃诺格鲁肽”已跟韩方inno.N达成区域合作,跟Verdiva在韩国以外也高调合作。
产品不只是注射液,还准备推口服版,Amylin受体激动剂也在车间忙着赶进度。
不过话说回来,除了埃诺格鲁肽,剩下管线里多数产品连临床试验都还处在早期阶段,离正式商用还要熬几年。
纵观整个体重管理市场,这两年风头一浪高过一浪。
体重异常,尤其是肥胖症,被当成慢性病头等敌人,糖尿病、心血管病等一堆病都是肥胖带出来的麻烦。
弗若斯特沙利文机构给的全球体重管理市场数据,2029年市场要涨到1659亿美元,增速不含糊。
中国市场更是惊到家,50%的成年人超重,儿童也有20%磨刀霍霍往肥胖路上跑。
一些大城市学生超重率干到40%,这种趋势要是直接画出来,估计比房价曲线还惊心动魄。
这潮水涨起来了,GLP-1类药物也连带变身资本新宠。
摩熵的数据库说,过去五年中国GLP-1市场,从12.49亿涨到87.38亿,年增长率高到能参加世界纪录挑战。
而到2030年,这个市场还要涨破330亿。
不过,家门口的大老虎不是自己人。
国内市场被诺和诺德和礼来两家“巨兽”占着,司美格鲁肽和替尔泊肽的营收已经让同行只能仰望。
2024年,一年吸金近300亿美元,礼来也不差,替尔泊肽让营业额长了28%。
预测说后年都能破400亿美元,这规模,哪家公司看到都先打个激灵。
但政策风一来,国产企业开始加速追赶。
全球范围的GLP-1管线已经有179个临床品种,中国自己就有50多家在申报,战况空前激烈。
国内同行也着实有两把刷子。
比如信达生物搞的信尔美,双受体激动剂,半衰期拉到10天,创新力狠狠拉高。
更关键的是信达这种公司商业化渠道已经练得溜,一手卖肿瘤药、一手推减重药,管道一分享,后续市场卡位就容易多了。
先为达的埃诺格鲁肽数据不赖,临床一期,平均减重15.4%,92.8%人达标,这刷新了行业纪录。
患者用药后的血糖、血脂、血压统统往好里改,脂肪肝厉害的能降到53%。
这些数据怎么说呢?
你要市场推广讲故事,这是现成的“王炸”。
但有个硬骨头不得不啃——公司过去还没做过大规模商业化,市场布局、人力投入都在起步阶段。
这不是光有好药就能解决的,新药推出来后,铺货、渠道、医保谈判、科学营销,一个步骤卡壳都可能影响后劲。
如果参考大厂路径,技术好还得会卖,会伺候医生,会引导患者,这三驾马车得一起发力。
先为达明显技术起点高,但后续商业化能不能跟上,还得打个问号。
实际上,看先为达这次港股上市申请,除了产品和市场,资本运作也是一大看点。
从融资阵容来看,公司确实有资源,背后的大佬都不缺钱和耐心。
但要跨过“商业化门槛”,产品上市时间窗口、市场竞争节奏、医保进入门槛、患者支付能力、团队执行力,哪个掉链子都能让“下一步”的梦想卡在临门一脚。
对投资者而言,新的药企上市,想象空间很大,但实际落地难题一个接一个。
我打个比方,这企业就像是等着春天播种的农夫,种子好是第一步,田地管理、天气、肥料、收割全得配合。
港交所这道门,大概在看它能不能把“好苗头”长成“好庄稼”。
现在的钱能撑一阵,但烧完了去哪找水罐、找新投资?盈利路径画得再美,实际跑通才是硬道理。
话说回来,先为达生物确实算是GLP-1细分赛道上的“潜力股”,核心技术有亮点,临床数据也扎实。
未来但凡能在规模化生产和市场推广这些“地基活儿”上补齐短板,再遇上资本市场“天时地利”,上市突破指日可待。
只是目前累计亏损还在那里,商业化还差临门一脚,技术变现不是一句空口号就能解决。
上市能快速输血,解燃眉之急,但是真正赚大钱,还得靠产品能卖出去、患者愿意买单、医保顺利覆盖,种种变量都在场上晃。
对行业来说,这类新药企的崛起肯定是好消息。
不只带来国产创新,推动行业整体升级,还能让患者等到“降价减重”的好日子。
但谁都清楚,这条路没有捷径。
告别亏损的那一刻,才是真正的分水岭。
至于先为达,是不是下一个港股医药明星,还得等市场用脚投票。
监管与行业观察者们也都盯着,看它能不能用核心科技打破国际垄断,守住行业新一轮暴力增长的风口。
眼下它只是刚刚靠近大门,真正迈进去、坐稳位置,没那么容易。
资本的聚光灯亮着,实际的考验已经路上。
朋友们都怎么看?
GLP-1风口能推高新药企的天花板,先为达生物会不会成下一个“国产减重药之王”?
留言把观点甩出来,你怎么看这个“又烧又猛”的故事?
本文以推动社会文明进步为目标,如涉及权益问题,请提供相关证明,我们将依法调整或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