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品展示 你的位置:意昂体育 > 产品展示 >

八路军红头弹威力多大?日军伤员:肩部被整个挖去!

发布日期:2025-08-19 13:02    点击次数:200

八路军的“红圆头”子弹到底有多猛?有日本伤兵说,中了这子弹,整个肩膀就像被挖走了一样!这种子弹在战场上可是出了名的可怕,据说威力巨大,打到人身上能造成巨大的伤害。当时,八路军的这种子弹让日军士兵闻风丧胆,不少人回忆说,这种子弹打中后,伤势特别严重,很多战友因为中弹而永远离开了战场。这也让日军深刻体会到了八路军武器的厉害之处。

1940年,一个传闻悄悄在华北日军中流传:八路军用了一种新子弹,打中人体会发出可怕的呼啸,在体内爆炸,造成严重伤势。

日军士兵说,这种子弹的头部呈现出一种奇怪的红色,可能是八路军特别标记的。

那么,八路军真的有这样的子弹吗?答案是:真的有!

自1940年起,八路军逐步使用了这种红色子弹头的子弹,这些子弹是由八路军自己制造的。现在,你还能在“八路军太行纪念馆”看到这些子弹的实物。

现在有一些地方还在使用红色圆头的子弹。

在日本老兵的记录里,这种子弹有个恐怖的名字叫“致命红尖头”。据说,一旦击中人的肩膀,伤口会被严重撕裂,好像整个肩膀都被从伤口处硬生生扯了出来。

日军伤兵的描述,足以证明“红圆头”的威力。

大家可能觉得八路军的武器比较旧,怎么会用到这么厉害的子弹呢?

其实,“红圆头”子弹的出现,正好反映了根据地弹药短缺的问题——这种子弹属于“不合格”的产品。

想解开“红圆头”的谜团,咱们先来看看八路军的弹药是怎么来的。

不可信赖的国民政府

红军改名为八路军后,本以为武器和弹药会全部由国民政府提供,但实际上并非如此。

1941年,中央军委发布了一份名为《抗日根据地军事建设》的文件,其中提到:“国民党已经两年没有提供一颗子弹,以后可能提供的也很有限。”

在抗战最艰难的阶段,国民政府停止了对八路军的弹药供应。

实际上,八路军能否从国民党手上得到弹药,一直受到两党关系的影响。

从1937年的“七七事变”到1938年7月这一年里,国共双方的关系还算不错,所以八路军能够得到足够且及时的弹药补给。

我查到了一组数据:1937年8月20日,南京向红军发放了大量武器弹药。具体数量是:七九步弹30万发,七九机弹20万发,驳壳弹20万发,迫击炮弹620枚,手榴弹1.5万颗。

这是八路军驻陕西办事处接收弹药的清单:

资料来源:《抗日战争时期八路军的弹药供应研究》

但从1939年下半年开始,情况发生了变化。

1939年,国民党在陕甘宁边区周边不断制造矛盾,使得国共两党的关系变得紧张。之后,蒋介石采取了断供的手段来施压八路军,他在1939年12月下达指示:“在八路军没有从绥德撤出并前往河东之前,不要再提供武器弹药。”

从那时起,国民政府就完全停止了对八路军的弹药供应,八路军只能通过缴获和自制来补充弹药了。

子弹和炮弹不足

自从八路军深入敌后作战,战斗越来越频繁。因为得不到国民政府的弹药支援,部队的弹药越来越紧张。虽然各个部队的弹药储备不一样,但因为补给困难,大家的弹药都变得很短缺。

在平型关战役中,八路军的115师弹药比较充足。据当年686团团长李天佑回忆,每位战士都领到了一百多发子弹和两颗手榴弹,这在当时对八路军战士来说已经是相当不错的装备了。

抗日战士

但115师和日军一交手,发现子弹还是不够用。

在老爷庙战斗中,686团的战士们为了阻止日军占领老爷庙的制高点,竟然用完了所有的弹药。战斗非常激烈,国内战争中很少见。部队的弹药供应马上感到压力。其他部队的情况可想而知。

1941年1月,八路军战士聂文魁只领到了5发子弹。连长在发子弹时还耐心地叮嘱,要牢记“三不打”:没有把握不打、距离远了不打、瞄不准不打。当时,即使是正规的八路军部队,在作战前也只能领到10发子弹。

日军“明治三十年式”弹药盒是一种武器配件。

与此同时,日本士兵却弹药充足。

抗日战争时期的日军步枪兵,随身携带一种从1897年开始定型的“明治三十年式弹药盒”。这种弹药盒分为前后两个部分。前部有两个储弹仓,每个仓里能装15发子弹,加起来一共可以携带30发子弹。两个前仓总共有60发子弹。

后盒是用来存备用子弹的,里面的子弹通常用油纸包好,底部有个小孔让空气流通。平时我们很少用到这个备用弹盒。后盒可以放4个弹夹,每个弹夹有15发子弹,总共可以存60发。

日军一个步兵的标准携弹量是60发(前盒) 60发(后盒) 5发(枪内)=125发。行军时,他们还会额外携带60到80发子弹。

这样,每个士兵的子弹携带量可以达到200发,足够支持两次战斗。而一个日军的大正11式机枪组,总共携带的子弹大约有450发。

前盒内部有两个隔间。

在日本兵看来,八路军就像是个行走的弹药库。他们非常重视从敌人那里缴获弹药来补充自己的弹药。在一段时间里,缴获成了八路军最主要的补给来源。

敌人变得越来越精明了。

八路军主要依赖缴获敌人的弹药来补充自己,这一情况很快被日军发现。敌人随即采取了防止被缴获的对策。

从1940年起,日本士兵外出时携带的子弹被严格控制,每人最多只能带40发。同时,日军还严格管理伪军的弹药库存,避免八路军从伪军那里获取弹药。

在这个时期,两军的作战方式有了改变,这让八路军获取弹药变得更加困难。

在战斗中,要获得足够的弹药,通常需要满足两个条件:

我们要彻底击败日军。

二、日军被彻底消灭时,他们的子弹还没来得及打完。

八路军要想实现这些目标,就必须在快速取胜的同时,尽可能节省弹药。然而,从1940年起,要做到这一点变得极为困难。

八路军穿着缴获的日式大衣

1940年左右,日本鬼子在平原地区玩起了新招数——囚笼政策。他们在大城镇附近修筑了许多碉堡,用公路将这些碉堡连接起来,把战场分割成了很多小块,这样就限制了八路军的行动。

鬼子这么一搞,平原地区的八路军,就很难以旅、团为单位行动了,只能以营为单位作战。所以小仗打得很多,大仗打得少,缴获也大大减少了。

在山区,八路军的旅级和团级部队依然活跃,因此出现了陈庄战斗、黄土岭战斗以及大龙华战斗等。

然而,在这些战斗中,八路军虽然能够获得一些弹药,但他们自身的消耗也非常大。下面是一组相关的数据:

在黄土岭战斗中,我军获得了53500发弹药,使用了116168发,获得的弹药量占使用量的46.1%。

在大龙华的战斗里,我军共使用了5万发子弹,同时也缴获了相同数量的5万发。

在陈庄战斗中,我军每消耗5发子弹才能缴获1发子弹。

后来,斗争变成了“扫荡与反扫荡”、“蚕食与反蚕食”,这使得八路军很难对日军的一个大队造成致命打击。

日军枪支里的额外子弹

1941年11月,彭德怀在回顾黄崖洞保卫战时也提到,当时条件有限,要对日军进行大规模围剿确实很不容易。

八路军失去了快速战斗的机会后,弹药供应中断,陷入了有枪却没子弹的困境。

弹壳!弹壳!

在1938年10月的中共中央六届六次会议上,由于前线的弹药供应越来越紧张,毛泽东特别提出了关于军火的问题。

每个游击区都应该想办法建立小型兵工厂,生产子弹、步枪和手榴弹等武器,确保游击战不会因为缺乏军火而受到影响。

但是,要在根据地生产子弹有多难?除了没有机器设备,更大的难题是——没有原材料。

抗战时期,子弹壳通常是由黄铜制成的。但在抗日根据地,既没有条件冶炼黄铜,也没有足够的纯铜,因此无法生产子弹壳。

无法制作子弹壳,就更别提生产子弹了。根据地的兵工厂只能选择制作重复使用的子弹,这种子弹也被称为“翻新子弹”。

复装弹就是把旧弹壳修一修,再装上新火药和新底火,最后再装上弹头,就变成新的子弹了。

八路军战士和他们缴获的武器。

相比手榴弹和炮弹的制作,重新装填的子弹工艺反而更加复杂。

制造一发复装弹,需要一个废旧弹壳、火药和一枚重新制造的弹头。然后进行清洗、整形、退火、检查底火眼、装底火、装发射药、装弹头、紧固弹壳、涂虫胶漆、检验、过全弹样规、抛光等几十道工序。

八路军要想自己制造子弹,最关键的材料就是弹壳。

从1941年开始,用过的弹壳成了八路军的“宝贝”,各级领导都非常重视收集弹壳,也不断命令部队要重视收集弹壳的问题。

1941年1月13日,朱德给部队发了个电报,说:“我们现在已经没子弹了……以后领子弹的人必须带子弹壳来,一颗换一颗,否则就不给。”

在这个阶段,从高层的军委到各个部队的领导,都经常提到收集子弹壳的事情。即使八路军的战斗任务非常繁重,他们也会想尽办法去收集这些宝贵的子弹壳。

八路军战士们

八路军的步枪手在转移阵地前,会仔细捡起周边的子弹壳,交给班长;机枪手因为要频繁变换阵地,战斗中没时间捡,但打扫战场时,其他战士会根据机枪手的回忆帮忙找弹壳。

一次在临沂附近,115师的686团设下了埋伏,打算伏击一支日军。但进入伏击圈的日军兵力比预想的多,因此我军没能将敌军全部歼灭,只能迅速撤出战斗。

两天后,686团又派了一支小队伍回来,收集战场上的弹壳。最后,他们找到了400多枚弹壳,交给上级。

八路军收集弹壳的行动让日军也注意到了。

一些战士在战斗中发现,为了不让八路军捡走弹壳,鬼子竟然也开始捡弹壳了。日军机枪手还在抛壳窗外罩上了一个布袋,把机枪抛出的弹壳一粒不剩全部带走。这充分展示了日军的狡猾和眼线之多。

日本军队的机枪手在摆姿势拍照

部队收集来的空弹壳都会被送往子弹厂。那里有一些专门用来制造再装填子弹的机器,大大提高了生产速度。据当时参与这项工作的沈丁祥回忆:

在子弹厂的车间里,摆放着周恩来副主席通过统战工作从敌占区弄来的两台弹壳车床、两台取轴冲床、两台紧口机、两台收口机,还有一部元车。此外,还有车床和小冲床各一台。

除了工厂里的大规模生产,八路军还组建了专门的小队来重新组装子弹。这些小队带着现成的弹头和简单的工具,跟随作战部队一起行动。在战场上,他们现场制作枪弹,直接供给部队使用。

很快,,八路军的子弹厂从一个扩大到了两个。到了143 年,单在晋察冀兵工厂,复装的子弹数量就已经达到了几十万发。在抗战期间,各兵工厂所生产的七十多万发子弹中,大部分都是复装子弹。

无烟炸药

在解决了弹壳的问题之后,八路军的技术人员又开始关注火药了。

中国是火药的发源地,民间就能生产。实际上,地造子弹最早用的就是老百姓自己制作的“黑火药”。

不过,这种炸药在使用时出现了不少麻烦,士兵们都很不满。

八路军用的“子弹头延伸冲压机”

很多军人回忆起,这种装有黑火药的子弹发射后,会冒出浓浓的黑烟,笼罩在战士身边。这浓烟不仅影响瞄准,还容易暴露射击地点,引来敌人的攻击。

使用这种黑色火药子弹后,战斗结束后,战士们往往都弄得满身灰尘,脸上全是黑灰。

因此,尽快得到无烟火药变得极为紧迫。

早期,军工人员得到无烟火药的方式是拆开日军炮弹的药筒,把药桶里的火药条拿出来,然后把这些火药条剪成小块,再装进子弹壳里。

这种方法很快就被淘汰了。八路军得到的发射药筒数量有限,其中一部分还要供给炮兵使用;此外,拆解药桶还存在极大的危险。

八路军总部和晋察冀军区的军工部门决定自己制作无烟火药。

1940年1月,河北省唐县的一个村庄里,八路军晋察冀军工部在这里建起了一个用陶缸做成的塔,开始生产硝酸和硫酸。

八路军的武器制造厂用的加工设备

从1940年8月开始,八路军已经能大规模生产硝酸和硫酸了。晋察冀军区工业部技术研究室的三位同志,利用自制的原料成功研制出了一种无烟火药,并很快在其他根据地推广开来。

到了1942年,两个根据地已经能够自制浓硫酸,并且利用这些硫酸制造出了无烟火药。在此基础上,他们还生产了多种其他的火药。

从1944年起,各个根据地的火药产量急剧增加。比如太行区的情况就是如此:

1944年,他们生产了26公斤的雷汞,到了1945年,这个数字猛增到118公斤。1944年,他们生产了760公斤的发射药,1945年增加到了10203公斤。1945年,他们生产了15503公斤的烈性炸药。

八路军终于攻克了无烟火药的技术难题。

大头

除了弹壳和火药,复装子弹的另一个难题在于弹头。

一种全新的日本制造的6.5毫米步枪子弹,它的子弹头部包含一个铅芯,并且外面覆盖着铜制的外壳。子弹头的设计是先用坚固的铅芯作为内核,然后在外面加上一层柔软的铜皮。这种子弹的构造方式和重新装填的子弹头也是一样的。

复装弹使用回收的弹壳,而弹头则需要用铜或铅来重新制作。

之前提到过,八路军当时严重缺乏铜材,也没有办法自行炼铜。为了制作弹头,他们只能回收含有铜的废旧金属。他们发现,清朝光绪年间的铜币特别适合用来制作弹头。

军工人员先把收集到的光绪铜元进行挤压和敲打,制成类似试管的铜制器皿。然后往里面灌入熔化的铅液,封口后就变成一枚弹头。这种弹头的颜色是暗红的。

但是,铜元有个缺点:它比纯铜硬,非常难加工。

在使用人力操作冲压机制造铜元弹头时,工人们往往辛苦半天也生产不了多少。后来,技术人员想出了一个办法,利用骡马作为动力,驱动冲压机压制铜元。经过试验,这种方法果然奏效了。

通过这种土方法制作的原料,表面会有很多细小的裂纹,做成子弹头后这些裂纹也会保留下来。这些裂纹没法去掉,只能简单打磨一下就交给部队使用了,后来人们把这种子弹叫做“边区造”或“红圆头”。

当红圆头子弹发射后快速飞行时,空气会从它的缝隙中挤进来,发出尖锐的呼啸声。同时,高速的空气还会让子弹外面的铜皮脱落,露出里面的铅芯。

因此,当红圆头弹进入人体后,铜皮在阻力作用下会碎成许多小片,铅芯也被挤出,在体内四处乱窜,就像达姆弹一样。因此,它造成的伤口比普通子弹大得多,给日军士兵带来了极大的心理压力。

然而,红圆头弹也有明显的不足,由于制作粗糙,它的准确性下降了,射程也比不上新制造的子弹。

这就是前文提到的、鬼子兵叫作“要命的红圆头”的子弹的由来。它其实是在某个特殊的历史时期诞生的一种特别子弹,是一种应急产品;但它也是中国军民顽强抗战、不畏强敌的精神象征。

结语:

对八路军来说,弹药短缺一直是抗战时期的一大难题。虽然根据地的兵工厂产能在不断扩大,但毕竟不是大规模机械化生产,所以产能始终有限。

八路军的“弹壳拉伸冲床”

抗日战争初期,八路军的弹药主要来自国民政府的分配和战场上缴获的物资。后来,国民政府不再提供弹药,加上战场条件的限制,缴获的弹药也减少了。因此,在1941到1942年期间,八路军遇到了弹药严重不足的问题。

在艰难时期,红色军工团队依靠自身力量,千方百计提搞自制子弹的生产,使得自制弹药的比例逐渐增加。到了抗日战争的中后期,各地的弹药制造逐步走上正轨,特别是在制造技术要求较高的重装子弹方面,取得了显著的进步。

从1943年开始,尽管原料供应仍然很困难,八路军的兵工厂还是在艰难中为部队提供了宝贵的弹药支持。

在1937年至1945年间,抗日根据地共建立了130个兵工厂,这些工厂拥有大约2万名工人。他们生产了780万发子弹,极大地支持了共产党领导的游击战争,同时也为新中国军事工业的发展奠定了基础。这些兵工厂的精神至今仍然影响着现代的军工企业。

在对抗外来侵略者的艰难环境中,我国的军工产业稳步前行,开辟了一条辉煌的道路。



Powered by 意昂体育 @2013-2022 RSS地图 HTML地图

Copyright Powered by站群系统 © 2013-2024